推動我省綠色經濟邁上新臺階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指出:“綠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要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發展階段福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的前進方向,提出的更高目標和總體要求。綠色經濟是引領未來的主導經濟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載體,也是福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
當前,我省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呈現緊平衡狀態,工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產業布局偏粗放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綠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依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因此,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圍繞我省綠色生產、流通和消費3個經濟再生產的關鍵環節,抓住綠色技術創新、綠色基礎設施和綠色法律制度建設3個關鍵支撐,加快構建適合省情實際的現代綠色經濟體系,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推動綠色經濟邁上新臺階,著力打造全國綠色經濟發展新高地。
推進綠色產業結構升級
優化產業結構是提高綠色生產效率的前提和基礎。根據我省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在優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上,把壯大生態利用型產業、加快低碳清潔型產業和培育循環型高效產業,作為我省綠色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利用型產業。山區市縣要突出“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育和生態資源產業化,以森林碳匯、林下經濟、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綠色(有機)產品開發等業態為重點,依托龍頭企業促進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延伸拓展生態產業鏈和價值鏈,實施全產業鏈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打造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山區綠色發展創新模式。沿海市縣要突出“岸線、灘涂、海域、海島”的價值重估和綜合利用,加快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整治和岸線、灘涂優化,大力發展生態養殖、休閑漁業、海洋牧場、遠洋漁業等業態,積極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新能源產業等海洋新興產業,打造全國海洋生態經濟發展的典型示范。
二是加快布局低碳清潔型產業。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的總體布局,推進經濟體系、產業體系、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引導企業開展質量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完善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流通標準,打造一批示范性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和產業供應鏈。加快發展風能、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持續提高清潔能源裝機比重和終端電氣化水平。推廣普及新能源汽車,加快福州都市圈、廈漳泉城市群等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大數據智治賦能綠色交通產業。
三是培育大中城市循環型高效產業。以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為主戰場,持續推動塊狀經濟綠色轉型。依托城市現有開發區低效土地資源,建設一批靜脈產業示范基地,構建以廢有色金屬、工業固體廢渣、建筑廢物、廢舊汽車、餐廚垃圾等為重點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兩網”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典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水平。
暢通綠色經濟流通體系
流通是連接社會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也是當前我省綠色經濟再生產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要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重點聚焦綠色生態產品的流通領域,深化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打通“堵點”、解決“難點”和消除“痛點”,解決“兩山”轉化的“腸梗阻”現象,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培育自然資源流轉市場。借鑒推廣三明“三票制”、南平“生態銀行”經驗,建立農村自然資源產權交易中心,明晰各類自然資源產權關系,加快完善自然資源資產評估機制,為鄉村生態產業發展提供自然要素支撐。因地制宜開展資本化產品設計,探索自然資源資產資本化運作方案和商業模式。探索工商、金融資本參與生態資源交易的方式途徑,鼓勵采取“龍頭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生態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資本參與交易的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
二是優化綠色生態產品營銷網絡。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物流企業落戶縣城服務鄉村,推動城鄉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解決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將農村自然資源流轉機制、龍頭企業項目落地、倉儲物流配套、農村電商平臺等結合起來系統謀劃,推動農產品及相關產業更多地留在縣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依托電商平臺加強產銷對接,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嚴格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按照新的“三品一標”導向,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動更多農產品地理標志納入中歐地標互認體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三是深化生態環境權益市場建設。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適時擴大初始碳排放權有償分配比例,引入公平競價分配辦法,優化配額分配與履約機制,積極推動符合標準的森林綠碳、海洋藍碳納入交易體系。做好碳排放權市場與用能權市場的銜接工作,在用能權交易的能耗指標和碳排放權交易中的碳減排指標之間科學設立轉化系數,使兩個市場之間能夠互相抵扣交易主體的節能指標或碳減排指標。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按照污染因子全覆蓋、市場區域全覆蓋和行業全覆蓋的目標導向,逐步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重金屬等各種污染物納入交易范圍,擴大排污權交易品種;完善閩江等重點流域水權交易機制等。
激活綠色低碳消費潛力
消費是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和持續動力。推動我省綠色經濟邁上新臺階,既要以綠色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供給,也要加強需求側管理,挖掘綠色低碳新需求,牽引綠色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均衡。
一是加強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宣傳引導。在全省設立若干個碳中和科普教育基地,發揮多渠道、多媒介、多元化的宣傳方式,普及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介綠色低碳產品、服務與生活的標準、指南和評價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構建綠色低碳消費統計制度,推動綠色低碳消費數據的監測、收集和評估,加強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讓綠色低碳消費成為新時尚,營造綠色低碳消費的社會氛圍。
二是發揮政府綠色采購示范效應。嚴格實行政府綠色采購品目清單制度,將綠色建筑建材、綠色電力等納入政府綠色采購范圍,加大政府采購對綠色產品首(訂)購力度,適當放寬政府綠色采購價格限制,將綠色采購制度延伸擴展到各類國有企業。推動公共機構近零碳排放制度,構建近零公共機構標準體系,推動政府通過購買碳匯等方式,開展大型活動碳中和,率先成為近零碳排放的示范窗口。
三是完善綠色低碳消費的扶持政策。進一步細化綠色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形成綠色產品的差異化價格優勢,增加綠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順應綠色消費需求升級,出臺更加精準的綠色和智能消費購置補貼政策,推動形成綠色生態產品進城、優質工業品下鄉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綠色消費信貸業務創新,優先安排信貸額度支持居民、企業購置綠色產品。推廣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完善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引領全社會提升綠色電力消費,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消納問題……從而形成有利于綠色低碳消費的良好政策環境。
。 黎元生 游晶 黎元生為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游晶為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社科重大規劃課題“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