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的通知
瓊府辦〔2021〕14號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5月10日
(此件主動公開)
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
2021年5月
前 言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黨中央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件大事。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網是全省“五網”1基礎設施之一,在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擔著重要使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按照海南省關于“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總體要求,省水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規劃緊緊圍繞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奮斗目標,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治理理念,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水務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本規劃為海南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是指導海南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務改革發展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海南現代水網2建設成效凸顯,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不斷增強,水生態環境質量、民生水務保障水平持續改善,重點領域改革和水務工程建設管理深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整改成效顯著,總體完成全省“十三五”水務發展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打下堅實水務基礎。
1.水網規劃頂層設計落地見效。結合“多規合一”改革,編制完成《海南水網建設規劃》并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逗D纤W建設規劃》立足海島型水系特點,圍繞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堅持一盤棋統籌、一張網布局、一平臺管理,著力打造集生態水系網、水利工程網、水務管理網、智能信息網于一體的協調均衡“水網”,榮獲2018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海南發布實施水網建設規劃獲評“大地河源杯”2019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首。省水務廳出臺《關于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重點園區水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诮瓥|新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水安全保障方案與園區總體規劃同步編制,突出水安全對園區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的約束與引領作用,推動科學謀劃建設與園區灰色空間3相協調的藍綠水系統。
2.海島型骨干水網初具規模。在《海南水網建設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扎實做好新開工項目前期論證,全力推動項目落地。邁灣水利樞紐、天角潭水利樞紐、南繁基地(樂東、三亞片)水利設施2020年全面開工建設并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任務。瓊西北供水工程、?谑旋執链髩螛屑~改造工程、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牛路嶺灌區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并納入國家新一輪150項重大水利工程4范圍,形成梯次接續格局。南渡江引水工程正式通水,紅嶺灌區工程基本完工,五指山新春水庫提前一年下閘蓄水,三亞西水中調等工程加快實施。
3.水旱災害防御有力有效。成功防御“山竹”等33個臺風,基本建成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水旱災害綜合防御體系,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進一步降低。加強江河防洪防潮工程建設,對松濤、長茅、沉香灣等39座水庫水閘進行除險加固,推進五指山、瓊中等中部地區山洪災害防治。根據氣象部門每平方公里的網格化降雨預報成果,建立全部有閘水庫下游洪水數學模型,動態模擬不同量級洪水演進過程,實施水庫科學調度、聯合調度;ヂ摼W防災減災信息平臺二期建成使用。省水務廳印發《小型水庫防汛管理標準(2020版)》,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防汛標準化建設。積極應對嚴重旱情,加強水資源統籌調配,利用紅嶺灌區工程向瓊海、文昌等市縣緊急調水。
4.民生水務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提前一年超額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64.97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全面達標,有力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2019年海南省脫貧攻堅工作連續兩年國家考核為優秀。實施松濤、石碌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加快紅嶺灌區田間工程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維護,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70萬畝、灌溉率52.4%,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水利基礎進一步夯實。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五指山市探索建立城鄉供排水項目建、管、護一體化模式。持續完善城市供排水設施,城市(縣城)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100%,供水管網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0%以內,一批易澇積水點得到整治。從嚴從實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加快城鎮生活污水治理,開工建設144座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完成10座敏感區域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一批城鎮污水處理廠擴建,新增污水處理規模38.6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3100公里。
5.河湖保護和監管持續發力。率先在全國出臺《海南省河長制湖長制規定》,河長制、湖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建立完善省、市、縣、鄉(鎮)、村多級河長湖長體系,全省3526條河流和1105座水庫全部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范圍,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為優,各級河長巡河常態化、制度化。組織開展“綠水行動”5,評選出一批“最美河湖長”“最美河湖專管員”“民間河湖長”和“最美家鄉河”。完成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管理范圍劃定,劃定625平方公里的河流湖庫生態保護紅線6并納入陸域生態紅線統一管控。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7專項行動,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重拳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亂象,有效遏制非法采砂行為,促進河湖休養生息。
6.水生態修復與治理成效顯著。制定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三大江河生態流量確定與管控方案,推進三大江河采砂河段生態修復。啟動文昌市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加強城市內河湖水生態治理,全省列入國家考核的29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谑、三亞市入選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诿郎岷、鴨尾溪、大同溝、五源河水體治理榮登全國城市水體治理光榮榜,?谑袠s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水體治理和濕地保護榮獲2020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有序推進小水電站清理整治,26座小水電站被水利部授予“綠色小水電示范電站”稱號。大力應用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對水土保持進行天地一體化動態監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80平方公里。
7.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務廳印發《海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三條紅線”8控制指標。在三亞赤田水庫灌區探索開展水權改革試點,基本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體系,13個市縣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省財政廳、省水務廳等五部門出臺《海南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績效評價辦法》(試行),原省物價局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我省農業用水價格形成機制的指導意見》,并在昌江、三亞、?诤土晁仁锌h開展試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對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等園區水土保持方案實行區域評估9一次性審批,簡化供水報裝環節、提高辦理效率,不斷優化水務領域營商環境。?谑兴畡占瘓F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的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
8.水務工程建設管理不斷加強。建立完善水務工程項目分級質量監督機制,全面實施第三方質量檢測。開展水務工程轉包、違法分包、出借資質專項整治,對違規企業予以懲戒。在邁灣、天角潭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中運用BIM10+GIS11技術加強項目勘察設計和建設管理。大力推廣EPC12、EPC+O13、PPP14等建設模式,探索將市縣同類面上工程打包打捆后統招分簽、集中代建實施,有效破解基層技術力量不足和專業人才匱乏困局。實施《推進完善海南省水庫運行管理長效機制三年行動方案》,三亞市大隆水利工程管理局通過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考核驗收,三亞市天涯區被評為全國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
另外,涉水領域的水污染防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污口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全省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90.1%,其中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關鍵五年。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迫切要求加強水務基礎設施建設和水資源管理保護,大力改善民生福祉,增強水務支撐保障能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供給能力和品質,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海南樣板,要求進一步強化河湖休養生息和保護修復,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打造健康美麗幸福河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完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城鄉水務融合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要求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創新引領、法制保障的水務體制機制,提高水務治理現代化水平。
海南省位于我國最南端,為獨立的海島水系,河流源短流急,天然存蓄能力弱。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全年暖熱、雨量充沛、干濕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與蒸發量相當。西部絕大部分地區蒸發量大于降雨量,枯水期或枯水年干旱特征明顯,在面對極端干旱等情況下,主要依靠島內水資源供給。目前,我省水安全保障能力特別是應對極端干旱的能力與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仍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著水網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和更好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的挑戰,面臨著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和我省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四個有待提升”:一是城鄉供水能力和品質有待提升。部分地區缺水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水量存在局部供需矛盾,工程設施體系不完善,輸配水網絡、灌區及田間工程、用水計量設施建設滯后,互連互通、互補互濟的片區均衡供水格局尚未形成,城鄉供水統籌發展不足,鄉鎮(村)水源地存在“小、散、亂、多”情況,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亟待提高。非常規水源利用不足。二是水生態治理和保護水平有待提升。一些流域區域治水缺乏系統謀劃、協同推進,水源地保護措施不到位,部分河段連通性不足,水資源調度分配待進一步優化,部分河流生態基流保障不足,涉水空間被擠占,一些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配套不完善,運行管理效能不高。三是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沿海地區洪潮澇綜合治理和防控體系不完善,風險防控措施不到位,城市排水防澇設施不足、韌性不夠,應對極端干旱的水資源儲備不足。四是水務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水務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重建輕管”局面依然沒有徹底改變,水務人才短缺問題突出,隊伍總體規模和專業水平、管理能力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水務改革發展面臨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海南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肩負著黨中央賦予的改革開放新的重大責任和使命,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支持,社會各方高度關注,多重國家戰略紅利疊加釋放,為加快水務改革發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環境和發展基礎。必須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改革創新,奮勇前進,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做好“十四五”時期各項工作。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扣治水主要矛盾變化,以完善海島型水利設施網絡和提升水務治理現代化水平為主線,以深化改革開放和制度集成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需求為目的,以加快補齊城鄉供排水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短板弱項為重點,以推進綠色智慧水網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監管為抓手,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智慧化水平,為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提供有力水務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防洪、供水、水生態等民生保障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堅持節水優先,高效利用。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節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全過程,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探索將污水資源化利用作為開源節流的重要內容,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3.堅持空間均衡,科學配置。按照“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的理念,根據全省“南北兩極帶動、東西兩翼加快發展、中部山區生態保育”的發展格局均衡配置水資源,推進區域供水水源互聯互濟,片區水廠互通互補,城鄉統籌、聯調聯控,加快解決局部地區和特別時段缺水問題,著力構建分區分級均衡、特別時段保障、三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協調的城鄉供水保障格局。
4.堅持系統治理,綠色發展。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嚴守水生態保護紅線、水環境質量底線,加強河湖生態空間管控,統籌水生態環境各要素,著力補齊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能力短板,加強河湖綜合治理和保護修復,打造河通渠暢、水清岸綠、美麗宜居的良好生態環境。
5.堅持兩手發力,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水務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強化制度集成創新,加強科技支撐,努力破除制約水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發展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階段性目標相適應的海島型綠色智慧水網和現代水治理體系,讓綠水潤澤瓊島、讓百姓親水幸福,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優質的飲用水、更宜居的水環境、更高效的水服務;窘ǔ珊u型水利設施網絡骨干工程,城鄉供水體系進一步完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水利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加強,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重要河流和主要城區基本達到規劃防洪標準,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覆蓋全島的智慧水網信息平臺,涉水事務監管水平和水務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1.水資源利用目標。年用水總量控制在53.15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均達到國家下達要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耕地灌溉面積達到678萬畝。城鄉供水保障和應急供水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增年供水能力5億立方米,規;┧采w程度明顯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規;┧こ谭⻊辙r村人口比例達到60%。
2.水資源保護目標。河長制湖長制深入推進,主要斷面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土保持率達到95%以上,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95%。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較2020年提高7%,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9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以上。
3.防洪減災目標。?、三亞城市重點區域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主要城鎮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進一步完善堤閘結合的防潮工程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抗御風暴潮能力。完成城市建成區易澇積水點整治,有效緩解易澇點積水現象。實現水庫安全鑒定、除險加固常態化,基本消除工程安全隱患。
4.水務管理目標。水資源利用保護各環節監管能力進一步增強,水利工程安全監測基本實現全覆蓋,水工程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智慧水網信息平臺基本建成,水權水價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水務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
專欄2-1 “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主要指標
序號 | 指標名稱 | 現狀指標值 | “十四五”規劃指標值 | 牽頭責任部門 | 指標屬性 |
1 | 用水總量控制(億立方米) | 45.77 | 53.15 | 省水務廳 | 約束性 |
2 | 新增年供水能力(億立方米) | — | [5]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3 | 萬元GDP用水量下降(%) | [25.45] | 完成國家下達要求 | 省水務廳 | 約束性 |
4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55.86] | 省水務廳 | 約束性 |
5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 0.572 | 0.58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6 | 耕地灌溉面積(萬畝) | 570 | 678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7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88 | 92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8 | 規;┧こ谭⻊辙r村人口比例(%) | 51 | 60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9 | 防洪標準 | ?谑、三亞市重點區域 | 大部分不足100一遇 | 100年一遇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主要城鎮 | 不高于20年一遇 | 20-50年一遇 |
10 | 水土保持率(%) | 95.02 | >95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11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 — | 增長7%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12 |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 | 33 | ≥90 | 省水務廳 | 預期性 |
13 |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38.9 | ≥90 | 省生態環境廳 | 預期性 |
14 |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 90.1 | 95 | 省生態環境廳 | 約束性 |
說明:1.規劃指標帶[ ]為5年累計數,其余為5年末達到數。2.指標3、4采用可比價格計算。3.指標7按照“十四五”規劃標準統計(即覆蓋人口≥100人的 供水工程為集中供水工程)。4.指標8是指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和千噸萬人以上供水工程。5.指標10是指非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比例。 |
展望2035年,建成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階段目標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服務體系,集水務工程網、生態水系網、智慧信息網和管理服務網于一體的海島型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完善,多源互補、區域聯網、城鄉統籌的供水體系全面形成,綠色智慧水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重點任務
(一)節流開源并重,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堅持節水優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骨干水源和輸配水設施建設,著力構建完善量質并重、豐枯相濟、多源互補的供水網絡,提升城鄉供水能力和品質。
1.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
建立健全節水管理制度。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將可利用水量逐級分解到不同行政區域,嚴控區域、行業用水總量和強度,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管理,落實節水“三同時”制度,防止過度開發水資源、無序取用水等行為。以市縣為單元開展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探索建立水權制度,在三亞市赤田水庫流域開展試點,對用水量達到或者超過區域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鼓勵通過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水權交易解決新增用水需求。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開展節水型城市、節水型高校、節水型企業、節水型機關等創建活動。
推動重點領域節水。全面落實《海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圍繞取、供、輸、用、排水各環節,強化各重點領域節水,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突出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完善用水計量設施,發展適水種植和高效節水灌溉?偨Y推廣?、三亞、陵水、昌江等市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經驗,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推進開展城市及其建成區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控制管網漏損。推進公共機構和居民家庭節水,普及推廣節水器具,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強化城鎮節水降損。加強工業節水減排,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積極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推動實現企業間的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施水效領跑和節水認證,通過標準引導和政策激勵,提高全社會水效水平。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水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節水意識。
2.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完善骨干水源工程布局。按照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的思路,通過現狀工程挖潛、新增水源、水系連通、非常規水增供等方式,增強水資源整體調配能力,建設集約高效的區域供水系統,推動規;泄┧。對于單一水源的城市,多措并舉構建應急備用水源體系,逐步實現多類型、多水源供水,保障城市供水水源安全。優化水資源配置和調度,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加快邁灣水利樞紐、天角潭水利樞紐等骨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爭取盡早建成發揮效益。推動邁灣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灌區及?诠┧こ探ㄔO。建設瓊西北供水工程。深化?谑旋執链髩螛屑~改造工程、牛路嶺灌區工程、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具備條件適時開工建設。
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推動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設施,城鄉綠化、環境衛生、建筑施工、道路以及車輛沖洗等市政用水,冷卻、洗滌和灌溉等工農業生產用水,觀賞性景觀、河湖濕地生態補水等環境用水,有條件的優先使用再生水。在洋浦經濟開發區等重點園區用水量較大的企業探索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推進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加大城市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比重。推行沿海市縣工業企業直接利用海水冷卻,加大重點島礁和沿海缺水城鎮的海水淡化利用力度。
3.著力提升供水品質。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茖W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提升飲用水水源地空間布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綜合考慮自然稟賦、地形地貌、用水需求、污染源分布、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科學論證農村水源地布局和取水口選址,逐步取消一批“小、散”及本底水質不達標的水源地,減少潛在的環境隱患。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松濤水庫、赤田水庫、永莊水庫等有條件的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建設隔離圍網,實行封閉管理。開展水源地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調整優化保護區周邊及上游產業結構和布局,著力消除水源污染潛在風險。按照“一源一策”原則,持續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排污口、違法建設項目、違法網箱養殖等環境違法問題,建立問題清單并向社會公開整改情況。強化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環境衛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