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準確把握并傳達這一文件精神,推動政策貫徹落實,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委托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組織撰寫系列解讀文章。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和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Service Level Management,SLM)等概念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服務型制造發展新理念。2020年7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2020版指導意見”)以及2016年7月出臺的《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以下簡稱“2016版行動指南”)中,引導制造企業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都被當作是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從2016版行動指南強調引導制造企業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到2020版指導意見鼓勵制造企業以客戶為中心,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LM)專業化服務體系,不僅符合全球制造業“服務與制造融合”的總體趨勢,也緊扣中國制造企業“基于產品的服務延伸”和“基于制造的服務整合”階段性特征。具體而言,理解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內涵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體現從產品導向到客戶流程導向的服務拓展。2016版行動指南引導制造企業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具有典型的產品導向型服務特征,注重產品的功能服務(如零部件更換、維修等)、使用服務(如預防性維護、遠程監測等)及效用相關服務(如節能環保等)。2020版指導意見鼓勵制造企業以客戶為中心,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具有客戶流程導向型服務特征,更多側重產品與服務的無縫對接。 二是注重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與服務生命周期管理的整合。制造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不再是孤立的對象,而是不可分割、互為依托構成一個系統,即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system,PSS)。隨著制造企業從賣產品向賣產品服務系統商業范式的轉變。按照產品和服務在產品服務系統中所占比重,可以分為三類:(1)產品導向的PSS,通過出售產品,生產者將產品所有權和使用權全部轉移給消費者,并為消費者提供一定期限的售后服務,如中央空調設備的銷售與維修服務。(2)使用導向的PSS,通過租賃產品,生產者保留產品所有權,將產品使用權轉移給消費者,并基于消費者使用狀況開展增值服務,如中央空調設備租賃服務。(3)結果導向的PSS,通過出售產品效用,生產者保留產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消費者獲得產品效用,如基于中央空調的制冷、制熱服務。因此,制造企業從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向產品服務一體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也將經歷從產品導向PSS向使用導向PSS和結果導向PSS的演進。 三是強調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打造產品數字孿生體和數字化平臺。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正在加速向工業制造領域滲透,通過系統構建網絡、平臺、安全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將給新時期制造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帶來兩大顯著變化:第一是加速產品與服務的融合;第二是加快線下物理產品、服務組合與線上數字虛體、服務組合的互動。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一個重點是要消除產品與服務的隔閡,構建產品服務融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此外,新興技術驅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將推動產品數字孿生體和數字化平臺的建設。 總結來看,制造企業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體系不僅促使企業管理層經營理念從產品競爭的紅海轉向產品服務系統競爭的藍海,還將顯著降低產品運維成本,開拓以產品或產品組合為基礎的增值服務與高端服務。 一、影響因素/建立該模式的條件 制造企業要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需要了解該模式適用的企業類型、發展目標與實施路徑,同時厘清關鍵影響因素。 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實現產品與服務的整合,幫助企業經營理念從產品售賣向產品服務系統交付轉變。二是促進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與服務生命周期管理的無縫銜接與有機融合。根據國內外制造企業的實踐,產品生命周期與服務生命周期之間的交互對接,存在四種不同方式:(1)服務生命周期依賴于產品生命周期;(2)產品生命周期依賴于服務生命周期;(3)服務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同步;(4)服務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融為一體。 第一,服務生命周期依賴于產品生命周期,在產品導向的制造企業中較為常見。該類型企業以產品生產制造為中心,焦點放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上,服務生命周期管理由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觸發,并隨著產品生命周期變化而調整。 第二,產品生命周期依賴于服務生命周期,在客戶流程導向的制造企業中較為常見。該類型企業以客戶功能需求和使用需求為中心,焦點放在服務生命周期管理上,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由服務生命周期管理觸發,并隨著服務生命周期變化而調整。 第三,服務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同步,通常出現在滿足客戶效用的制造企業中。該類型企業將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生命周期管理置于不同部門管轄,兩者在必要時才銜接、交互。 第四,服務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融為一體,純制造企業中少見,更多出現在轉型為方案服務或系統集成服務的制造企業中。該類型企業以方案集成或系統集成的一體化方式管理服務生命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產品與服務不再分開對待,而是集成的產品服務系統。產品與服務組件被用于滿足特定目的的整體解決方案。 相應地,要確保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企業的有效落地,企業需要在流程與組織結構、信息系統支撐、人員結構等多方面作出優化與調整。流程與組織結構調整方面,企業需要優化并整合現有的產品生命周期與服務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將科層式職能型組織調整為扁平化項目型組織結構;信息系統支撐方面,企業需要加快產品、設備以及生產線的智能網聯升級改造,打造產品與服務數據整合的數據集中平臺與數字化服務平臺,實現產品與服務信息的實時反饋;人員結構調整方面,企業需要加大新興技術與專業素養培訓力度,提升高學歷、高技能專業人員比例。 二、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建議 對于希望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造企業,可以參考以下策略建議。 在總體策略方面,首先,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特性、已有基礎明確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把握產品服務融合的新趨勢,立足企業現有條件,評估企業的產品生命周期與服務生命周期管理現狀,從產品生命周期觸發服務生命周期,服務生命周期觸發產品生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同步服務生命周期以及產品與服務生命周期融合四條路徑中選擇合適路線與發展方向。根據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全生命周期管理對數據和信息的集中化要求高,人員素質要求也高,企業可以深入對標國內外同行成功經驗,評估并識別企業開展全生命周期服務的主要短板,制定三年滾動規劃,穩步推進。 在行動路線上,首先,加快產品、設備的智能網聯升級,生產線與廠房的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改造;其次,與互聯網企業或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建設產品、服務數據集成的平臺以及數字化服務平臺,深化工業云、大數據等技術的集成應用,通過跨域合作,培育數據驅動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新能力;再次,根據行業特點和企業積累,探索基于客戶使用的遠程監測及預測性維護服務,基于客戶效用的大數據融合分析等中高端服務,根據增值服務的不同盈利來源,設計盈利模式,通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總結并建立服務生命周期運營機制,逐步完善盈利機制;最后,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向其他領域推廣延伸,推動新模式、新業態涌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