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專項規劃
。2018-2022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決策部署,建設競爭力強、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打造全國一流乃至世界有影響的產業高地,根據《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基礎環境
。ㄒ唬┌l展基礎。
1.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山東省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三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實現利潤901.68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3%。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軟件、量子通信、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企業實力穩步提升。海爾、海信、浪潮等6家企業入圍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浪潮、中創軟件等5家企業入圍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骨干企業在生產經營、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服務器、平板電視、ERP(企業資源計劃)軟件等產品在國內市場具有較高占有率。
3.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成立了中國寬禁帶功率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和自主可控信息系統等多個產業聯盟,培育認定了10家集成電路設計中心、116家軟件工程技術中心等一批創新載體,承擔了多個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和國家電子發展基金項目,“基于國產CPU/OS的服務器研發與應用推廣”等一批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
4.集聚效應初步形成。青島、濟南和煙臺的信息技術產業規模持續保持在全省前三位,濟南成為我國第二個“中國軟件名城”。青島的智能家電產品、濟南的軟件和高端計算產品、煙臺的計算機及網絡產品、威海的計算機外設產品、濰坊的電聲器件產品、淄博的電子元器件產品成為重要的產業名片。
5.融合發展日益深入。兩化融合水平穩步提升,全省兩化融合水平指數達到55.2,居全國第三位。信息消費不斷擴大,濰坊、淄博等兩批國家級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建設加速開展。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17年,全省電話用戶突破1億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71%,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73%。
但是,我省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產業影響力不強,產業地位不夠突出,2017年,全省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僅占全國的7%;創新能力不足,絕大多數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低于5%,高層次研發、管理人才團隊缺乏;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大多數制造企業從事代工和組裝加工貿易,總體上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和顯示面板生產等核心關鍵領域缺失;對外開放合作水平仍需提高,近年來,與國內外知名信息技術企業合作偏少,全省外向型企業比重較低,國際市場開拓緩慢。
。ǘ┌l展形勢。
從全球范圍看,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加速與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交叉融合,以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在引領全球經濟創新,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國家創新力和競爭力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新一輪競爭的焦點。
從國內看,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等都將信息技術產業列為發展重點,為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廣東、江蘇、上海、浙江、貴州等省市紛紛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形成了多點開花、競相發展的格局,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進入新一輪加速期。
從省內看,當前我省正在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培育新動能的關鍵載體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助燃劑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二、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四新”促“四化”實現“四提”,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立足“三核一廊兩翼”發展布局,按照“三個定位”,實施“六新戰略”,加快發展“三大領域”的“十二個產業”,為我省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撐。
。ǘ┗驹瓌t。
——創新驅動,高端引領。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速突破信息領域核心關鍵技術。以企業為主體,加快完善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實現產業向高端躍升。
——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對關系產業全局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各類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配合體系,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開放合作,重點突破。堅持開放強省鮮明導向,促進外部資源引進與本地能力培育相結合,對接國內外市場需求與要素資源,在核心關鍵領域推動實施一批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重大項目,提升在國內外產業格局中的話語權。
——融合發展,賦能增效。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激發傳統產業新活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創新產業生態鏈、生態圈,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著眼網絡強國戰略,堅持發展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產品,推進自主可控產品示范應用。完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大力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統籌建立安全可控的保障體系。
。ㄈ┠繕硕ㄎ。
1.打造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到2022年,全省信息技術產業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產業規模保持全國前三,占全省工業比重顯著提升,達到15%以上。產業質量明顯提高,初步建成競爭力強、特色優勢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重點培育3-5個千億級企業、8-1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逐步成長為我省現代化經濟體系新支柱和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建設全國信息技術產業引領區。到2022年,在集成電路、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引領性的技術、產品、企業。建設3-5個國家級信息技術制造基地、3-5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或產業集聚區,培育10個左右具備全國影響力的信息技術產業園區(基地),建成發展體系健全、引領作用明顯的“三核一廊兩翼”信息技術產業聚集帶。再經過5-10年努力,將山東打造成為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
3.爭創全球信息技術創新新高地。到2022年,產業創新基礎、資源、環境等全面優化,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信息技術產業專利申請總量、發明總量躍居全國前列,年均增速超過15%,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6%。發揮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在集成電路及新型半導體材料、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軟件、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聚集、培育一批企業(產業)群,打造一批以高端服務器、高端傳感器、智能可穿戴設備、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行業解決方案、工業核心軟件等為代表的引領性產品和應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到203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整體創新水平實現從跟跑向并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

三、重點領域
。ㄒ唬﹥瀯蓊I域爭一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揮我省在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高端軟件、智能家居等領域優勢,引領產業持續向高端邁進。
1.大力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圍繞大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分析、交易、應用和安全等環節,推動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速數據聚合應用、互聯互通,創新技術服務模式,打造技術先進、生態完備的產品體系。積極培育省級大數據產業集聚區,支持有條件的集聚區爭創國家級大數據集聚區。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利用自有數據或公共數據資源,開展數據分析、咨詢、應用等服務,大力發展數據資源服務、數據清洗、數據交換等新商業模式,形成數據匯聚、融通、交易、服務協同生態圈。加快大數據地方標準的研制與推廣,引導各地和有關單位統籌布局云計算中心和數據中心建設,打造一批面向大數據的共性技術攻關平臺、公共服務支撐平臺、第三方機構檢測認證平臺,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2.著力推動云計算發展。加強云計算技術與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移動計算的融合,運用云計算技術進行產品和服務模式再創新。優化云計算基礎設施布局,積極發展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等云服務,提升公有云服務能力,擴展專有云應用范疇。依托現有云計算載體,圍繞工業、金融、電信、就業、社保、交通、教育、環保、安監等重點領域應用需求,支持建設區域混合云服務平臺。開展優秀云服務解決方案推廣活動,鼓勵優秀云計算企業和SaaS服務商創新發展,支持企業購買云服務產品保險,通過市場化方式轉移和分散風險,推廣云計算服務模式,促進各類信息系統向云計算服務平臺遷移。加大在國際云計算產業、標準、開源組織中的參與力度。積極宣傳打造“云行齊魯”品牌,大力推動企業上云用云。

3.提升工業互聯網服務能力。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實施智能制造帶動提升行動,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加快企業內外網技術改造和建設,推動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推動大、中、小企業全產業鏈的數據開放和共享。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和基地建設,支持和推廣一批創新應用試點項目,打造全國一流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完善法規制度,強化安全監管,營造安全可靠的發展環境。加強安全技術手段建設,不斷提升設備、網絡、控制、應用和數據的安全保障能力。

4.加快高端軟件發展。把握數字經濟軟件定義、數據驅動、融合發展特征,大力實施“四名”工程,支持首版次高端軟件創新及應用試點,構建自主可控高端軟件產業體系。面向基礎軟件、工業核心軟件等領域,突破并掌握云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信息安全、面向黨政辦公的基礎軟件平臺、三維設計和建模仿真軟件、BIM(建筑信息模型)圖形平臺、地理信息平臺型軟件等關鍵技術,支持基于開源軟件的創新研發,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關鍵領域信息系統安全可靠軟硬件產品應用。圍繞數字山東建設,在制造業數字化、智慧農業、政務服務、醫養健康、智慧城市等領域發展智能化軟件解決方案,探索“軟件+硬件+數據+互聯網”等新模式。

5.強化智能家居產業發展。依托青島市智能家電產業優勢,重點發展節能智能型和網絡化冰箱、電視、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等家用、商用電器,進一步完善技術標準和數字家庭系統解決方案,推動智能家電的普及。支持濰坊市發展微型麥克風、藍牙耳機、主動式3D眼鏡等為消費電子整機產業配套的關鍵器件、專用設備的研發及產業化。推進終端制造業與內容服務業融合發展,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以應用示范為載體,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產品在數字家庭服務中的應用。

。ǘ┖诵念I域補短板。以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投資規模大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一代信息通信等為著力點,重點實施“強芯”“補面”等工程,集中力量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核心關鍵領域,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1.提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水平。按照“先兩頭(設計、封裝測試)、后中間(制造)”的發展思路,鞏固材料環節優勢,壯大設計、封裝測試環節,全力突破制造環節,打造集成電路“強芯”工程,形成集成電路材料、設計、制造、封裝、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面向物聯網、云計算、工業控制、汽車電子、醫療電子、金融、智能交通等需求大的領域,推動設計企業與整機企業開展合作,重點開發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高端存儲芯片、數字音視頻處理芯片、熱成像芯片、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芯片、信息安全和激光芯片等產品。依托濟南、淄博等市產業基礎,建成國內重要的IC卡芯片和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封裝測試基地。建設基于BGA(焊球陣列封裝)技術的SIP(系統級封裝)生產線,擴大中高端產品占比。積極引進高端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圓生產線,填補制造環節短板,盡快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推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強化集成電路用金絲、硅鋁絲、封裝載帶等配套材料產業的國內優勢地位。支持濟南發展以碳化硅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產業,建設寬禁帶半導體小鎮,打造全球領先的寬禁帶半導體產業高地。

2.加快新型顯示產業培育。發揮我省平板電視整機生產優勢,開展國內外合作,引進、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打造新型顯示“補面”工程。突破LTPS(低溫多晶硅)、Oxide(氧化物)等先進背板工藝,積極發展配套發光材料、靶材、偏光片、驅動芯片等材料和器件,形成圍繞龍頭企業發展的產業集群,促進新型顯示企業與家電、可穿戴設備、汽車電子等下游產業的橫向合作,建設覆蓋材料、器件、面板、模組以及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積極引進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生產線,掌握長壽命、高效率、高分辨率AMOLED生產工藝。支持電子紙、激光顯示、柔性顯示等新技術開發,推動新型顯示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3.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發展。大力建設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支持IPv6應用服務建設,開展網絡體系架構、安全性和標準研究,在濟南、青島等市率先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鼓勵開發基于IPv6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服務。支持企業開展CDN(內容分發網絡)建設和運營,擴展網絡容量、覆蓋范圍和服務能力,逐步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CDN網絡。進一步推動與國內外大型通信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快推進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研發,突破5G核心關鍵技術,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研發和技術驗證。依托濟南、青島等市啟動5G商用服務,提升網絡能力、業務應用創新能力和商用能力,加速推動試驗網、試商用和商用網絡建設步伐,開展5G應用示范,引導5G與各行業應用融合發展。研發基于5G和支持IPv6規范的網絡設備、終端等產品,提高適配光纖通信的網絡設備與終端產品的制造能力!
。ㄈ┣把仡I域搶布局。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趨勢,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虛擬現實和區塊鏈等前沿領域,堅持超前布局、創新引領,扎實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搶占產業未來發展先機和制高點。
1.加快人工智能發展。加快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面向海洋、裝備、農業、交通等優勢產業,依托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等地技術基礎,研發傳感器微功耗芯片、智能感知設備、智能控制設備和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中間件、嵌入式軟件等產品,滿足海洋監測、工業控制、汽車電子、農業生產等領域智能化升級需求。開發面向智能機器人的智能感知、智能推理、移動與協作等關鍵技術,推進以人機交互技術為核心的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生產和應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核心技術,促進人工智能和工業制造深度融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發展,在金融、教育、醫療等重點行業率先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軟硬件產品與解決方案。
2.推動量子科技和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創新發展。聚焦量子通信、量子測量、量子計算等領域,加強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戰略性研究,推進量子功能材料和器件研發。建設基于量子密碼的新型安全通信網絡體系和國家級量子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臺,開展量子通信安全、核心關鍵器件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積極研發城域、城際、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技術,開展量子通信網絡運營,推動實現量子通信產業化。探索開展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機研究,推動量子測量應用成果的產品化和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構建量子技術應用場景和標準,大力推動量子技術在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應用。支持濟南市建設國際領先的量子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加大北斗接收機芯片、基帶芯片、天線等基礎技術研發力度。依托省衛星定位綜合服務運營中心,建設全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設時空信息平臺和大數據中心,推進多領域北斗應用示范,促進多種形式的北斗數據深層次應用開發,挖掘位置數據服務的增值效益。

3.做優虛擬現實產業。充分發揮我省在虛擬現實產業的優勢地位,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虛擬現實企業,構建涵蓋工具與設備、內容制作、分發平臺、行業應用和相關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強化技術攻關,加強動態環境建模、新型顯示和傳感器、系統開發工具、實時三維圖形生成、多源數據處理等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拓展行業應用,推進虛擬現實與工業設計、健康醫療、建筑設計、地質勘探、智能交通、文化教育、生活娛樂等領域的融合創新發展。健全虛擬現實技術標準與測試驗證體系,制定適用于虛擬現實的傳感、通信、芯片、顯示、交互等關鍵環節技術標準。

4.探索推進區塊鏈技術發展應用。加快區塊鏈架構、共識算法、非對稱加密、容錯機制、分布式存儲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應用,形成區塊鏈基礎架構和解決方案。積極推進區塊鏈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度融合,拓展區塊鏈應用場景,加強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工業、能源、醫療等重點行業的應用。建立健全區塊鏈安全防護體系和應用標準體系。
四、戰略任務
。ㄒ唬嬛a業發展新格局。強化“三核一廊兩翼”協同發展空間布局。按照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整體布局,結合我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特色、核心、前沿領域的發展重點,全面統籌規劃各地空間布局、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以濟南、青島、煙臺為核心節點,發揮膠濟鐵路沿線科技創新走廊的高端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魯西南與魯西北兩翼聯動發展,打造“三核引一廊,一廊領兩翼,兩翼輻射全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格局。

培育千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各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園區現有基礎,圍繞濟南、青島、煙臺等重點城市,著力培育發展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軟件、智能家居、虛擬現實、量子科技和北斗衛星導航、工業互聯網八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形成千億級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集群在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創新要素等方面的集聚效應和領先優勢,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集聚區。

構建多層次企業協作體系。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建立以大企業為中心、中小企業分工配合的企業協作體系,依托全省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形成資源集中、分工細化、合作高效的產業形態。以全國電子百強、全國軟件百強企業為引領,打造一批帶動全球行業技術發展、擁有高端品牌的國際領軍企業,重點培育一批市場潛力大、高成長的“獨角獸”“瞪羚”企業,壯大一批創新能力強、掌握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逐步成長為專業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以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多方力量成立產業技術聯盟,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技術產業化,推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品。

。ǘ┰鰪姰a業發展新動能。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遵循技術發展規律,做好體系化技術布局,優中選優,重點突破。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政產學研金服用新機制、新模式,制定重點領域瓶頸清單,組織實施重點領域一攬子突破計劃。集中力量對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整機等重點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進行突破,聯合攻關集成電路、傳感器和新型顯示等領域的新材料、新工藝,打造國內先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技術體系。
培育新興產業領域。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重點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地理信息等新興領域,圍繞新興產業鏈進行創新鏈培育,提高體系化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產業化步伐,打造一批新興特色產業集群。
布局前沿基礎研究。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和主導,面向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通信、區塊鏈、軟件定義等信息技術領域的基礎前沿性技術、共性關鍵技術,超前謀劃布局,集中優勢資源,加大科技攻關,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夯實基礎技術儲備,爭創全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新高地。

。ㄈ┙ㄔO技術創新新體系。建設創新服務體系。依托骨干和特色優勢企業,在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軟件等重點領域培育認定一批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創新實驗室,打造一批企業技術平臺,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試點示范應用。鼓勵企業參與和組建開源社區,推進開源生態建設。整合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聯合企業、協會等市場主體,加快培育一批提供技術創新、認證檢測、人才交流、市場推廣、金融信貸等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

構建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突破高端計算設備前沿技術,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基礎設備、終端設備產業化,保持我省高端存儲的龍頭地位。適時遴選發布全省自主可控軟硬件產品目錄,著力突破信息安全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發展自主可控的信息領域設備和產品,加快推動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打造國內先進、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
建設產業標準體系。大力培育團體標準,結合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現狀,推動創新技術標準化,加快構建以產業化為導向的信息技術標準體系。以骨干企業為主體,在具備較強競爭力的信息技術產品領域開展“領跑者”行動,研究形成技術指標、質量指標、效益指標等團體標準,以標準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推動“山東技術”向“山東標準”轉變。
。ㄋ模┨剿魅诤习l展新路徑。促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強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積極培育眾創設計、網絡眾包、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產業鏈,打造新型制造業體系。完善“云服務券”制度。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推進兩化融合水平評估,分級、分類樹立一批標桿企業。積極發展工業設計,提高面向產品、工藝和服務的自主創新設計能力。
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依托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充分運用“互聯網+”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整合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資源,開展各類創業創新服務活動,打造開放、高效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全面推進互聯網技術在社會民生、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滲透和融合。

加快軍民深度融合。以推進青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引領,重點考慮軍用和國防需求,加強與大型軍工集團公司的戰略合作,共同研究制定產業發展合作計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確定重點合作領域和重大合作專項,依托軍工集團公司的技術、信息和人才等優勢,以衛星應用、智能裝備、海洋開發等為切入點,全面開展項目開發、技術轉移、人才培養與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推動信息技術產業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ㄎ澹┩晟菩畔⒈U闲聶C制。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著力提升通信網絡特別是寬帶網絡接入能力,構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網絡。推動全省城鄉光纖網絡深度覆蓋和速率提升,城市家庭普遍具備1000M以上接入服務能力,農村家庭普遍具備100M接入能力。加快建設先進泛在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實現4G網絡深度和廣度覆蓋,加快5G產業發展。以數據中心為核心,打破傳統地域和行政區劃組網模式,推動傳統網絡轉型升級,構建支撐互聯網業務發展的新型網絡。
強化信息通信安全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工作,大力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推進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建設,完善IDC(互聯網數據中心)信息安全管理系統建設,提高數據的準確率、完整率,規范有序開放使用。推動建設“互聯網+應急通信”指揮調度及服務云平臺,提升指揮調度能力。推進抗災超級基站、基礎設施設備與防災應急相關的安全防護建設,完善應急網絡建設。做好寬帶無線接入等新技術、新業務所需頻率的規劃指配,加強對儲備頻率的動態管理,探索LTE(長期演進)無線寬帶數字集群專網管理新模式。
。┘ぐl開放發展新活力。加快企業走出步伐。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按照國家戰略部署,支持相關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信息化項目建設。支持各市骨干企業通過對境外優質企業進行入股、兼并等方式開展合作,積極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鼓勵信息技術企業與國際優勢企業進行共同研發,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支持企業國際化運營,建立健全全球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境外信息技術產業合作園區,促進企業更高水平、更大規模、更深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提升企業引進層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鼓勵引進世界500強和國內外知名信息技術企業、人才團隊到山東省投資發展。持續擴大中國(濟南)國際信息技術博覽會、青島市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等大型展會影響力,打造引資、引技、引智平臺。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從加工制造向研發、產品、服務等高端環節延伸,不斷提升技術儲備,推出具備高附加值的新產品,提高全省信息技術產業與全球產業同步發展水平。
五、保障措施
。ㄒ唬⿵娀M織領導。強化規劃引導作用,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中的重點發展地位,引導各類政策向信息技術產業傾斜,營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政策發展環境。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專班推進,建立健全部門、地區之間的統籌協調機制,合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發揮政府指導和政策引導作用,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統籌各方資源優勢,支持創建形式多樣、機制靈活的研究院所、創新中心、產業聯盟等創新型組織機構,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合作和新技術、新成果的產業化,協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知識產權利用以及應用推廣等各環節發展。發揮行業中介組織作用,鼓勵協會、學會等相關社會機構加強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行業聯盟紐帶作用,積極承擔政府公共服務外包,組織開展各類展會論壇等活動。
。ǘ┘哟筘敹惙龀。積極創新財政支出方式,成立與發展實際需求相適應的產業基金,建立基金項目庫,重點扶持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重大生產力布局、重大項目建設、企業兼并重組及跨國并購,同時鼓勵各市設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及基金。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引導省級相關創新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向信息技術產業傾斜,優先扶持“獨角獸”“瞪羚”企業,重點支持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關鍵技術、示范應用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園區基地建設。大力實施“企業上云補貼”“首版次高端軟件保險補償”等扶持政策。繼續落實軟件和集成電路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
。ㄈ┩貙捜谫Y渠道。加快構建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信息技術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或到“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實現直接融資。加大產融信息對接力度,建立完善跨部門工作協調機制,搭建服務平臺。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加大對重點信息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進口替代和成套設備出口的信貸支持,優先扶持“獨角獸”“瞪羚”企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創新,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前提下,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信息技術產業骨干企業通過并購票據、并購基金、并購債等開展海外并購。
。ㄋ模﹥灮l展環境。加強協調服務和要素保障,積極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大項目落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兼并重組等,對重大項目的用地、用電、用水等生產要素供給及通信、交通運輸、環評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做好跟蹤服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強基地園區建設,建立相應的認定及考評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市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孵化器、創客空間,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依托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探索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研究智庫,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政策建議,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投資結構調整提供咨詢,協助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指導電子產品檢測、評測等第三方機構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和業務能力建設,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行業技術服務需求。
。ㄎ澹⿲嵤┤瞬艖鹇。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完善戶籍、醫療、科研、住房和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的人才政策和激勵機制,健全人才培養、吸引、使用、評價辦法,對接國家和省級高層次人才計劃,支持企業重點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支持鼓勵省內高校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興領域學科專業建設,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鼓勵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實訓基地,培養產業急需的各類科研人員、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聯合開展在職人員培訓。繼續支持舉辦“山東新動能·軟件創新創業大賽”,多渠道培養和吸引高素質軟件人才在山東創業就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公派出國(境)留學或培訓項目,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和高層次人才。建立對骨干經營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的激勵機制,通過持股經營、技術入股、收益提成、期權等方式獲得收益,激發創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