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質量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做好頂層設計、夯實發展基礎、優化發展框架,特編制《浙江省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本規劃依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自然保護地工作相關政策要求制定,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自然保護地發展基礎
(一)省域資源本底概況
自然地理。我省陸域面積10.55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面積4.44萬平方公里。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50萬人,人多地少。全省港灣眾多,海岸線曲折,總長6633公里,占全國海岸線總長的20.30%,其中大陸海岸線1840公里;近海島嶼星羅棋布,全省海島4300余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有錢塘江、甌江、甬江、靈江、飛云江、鰲江、苕溪、曹娥江八大水系和京杭運河浙江段,地形多變、水系發達。
生態系統。我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處于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多樣的地質水文條件孕育了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其中以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最為突出。據2019年浙江省森林資源年度監測結果顯示,全省森林面積607.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1.15%,位居全國前列。濕地生態系統中濕地植物和植被、濕地野生動物均相當豐富,尤其是占比達62%的近海與海岸濕地是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重點分布區和生態安全重要區域,是《中日候鳥保護協定》和《中澳候鳥保護協定》鳥類遷徙的重要棲息地和中轉站。海洋生態系統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河口生態系統、海灣生態系統、淺海生態系統、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和海島生態系統,其中海灣生態系統、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和海島生態系統為浙江省海洋空間中較為重要和典型的生態系統。
自然遺跡。我省自然遺跡資源豐富,從遺跡的物質組成、生成規律與分布背景出發,全省可分為五大地質遺跡區,即浙西北地層古生物與巖溶地貌遺跡區、浙北河口平原遺跡區、浙中白堊紀紅盆與丹霞地貌遺跡區、浙東南火山地質與火山巖地貌遺跡區和沿海海岸地貌遺跡區。在294處重要地質遺跡中,世界級地質遺跡有8處,約占2.7%;國家級地質遺跡有78處,約占26.5%;省級地質遺跡有208處,約占70.8%。全省中生代以來的巖漿侵入、火山噴發、礦化活動、斷陷盆地和生物遺存是環太平洋構造帶最典型、最重要的現象區之一,形成有多處典型破火山構造、重要非金屬礦產地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新生代以來形成的各種剝蝕、侵蝕與堆積地貌在地貌學上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性的典型意義,以流紋巖地貌、丹霞地貌和海岸地貌等著稱。
野生動植物資源。我省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分布有790種,約占全國總數的30%。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8種,其中國家一級的有揚子鱷、黿、中華鳳頭燕鷗、中華秋沙鴨、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朱鹮、東方白鸛、黑鸛、黑麂、華南梅花鹿、穿山甲、安吉小鯢、鎮海棘螈等22種,國家二級的有黑熊、獼猴、藏酋猴、中華鬣羚、中華斑羚、義烏小鯢等106種。我省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屬我國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的省份之一,約有高等植物5500余種,居全國第15位,在我國東南植物區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珍稀瀕危植物眾多,并大多分布在自然保護地內,百山祖冷杉、普陀鵝耳櫪和天目鐵木等瀕危植物的保護價值極高。全球8條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亞”遷徙通道穿越我省,從北至南的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臺州灣、漩門灣、樂清灣和溫州灣等,都是候鳥遷徙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補給站點。
風景資源。浙江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江河湖泊眾多,森林植被豐富,人文底蘊深厚,孕育出得天獨厚的名山、秀水、幽林、奇洞、碧海、美島等自然景觀資源及悠久燦爛的人文景觀資源。全省風景資源總體上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品質優異,分布廣泛。杭州、嘉興、湖州等地,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湖泊密布,物產豐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征,擁有西湖世界文化遺產、新安江山水畫廊等自然文化風光;寧波、舟山、臺州等地,主要地貌為寧紹平原、丘陵地帶和沿海海島組成,宗教文化和海島景觀特色較為突出;麗水、溫州等地,其山雄、峰奇、石怪、林郁、水清、物種豐富特色較為突出;金華、衢州等地,擁有浙江母親河——錢塘江以及天目山、古田山、大盤山等名山,以青山、綠水為主要特色;湖州、嘉興等地,地貌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以莽莽竹海、水鄉風情特色為主。
(二)自然保護地建設成效
初步建立類型多樣、規?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經過60多年的努力,我省已建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截至2019年6月,我省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1處以及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302處,其中自然保護區26處、風景名勝區59處、森林公園128處、濕地公園61處、地質公園14處、海洋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14處。自然保護地扣除交叉重疊后總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域的9.6%;海域面積約0.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海域管轄面積的8.7%。從全省自然保護地數量分布情況看,排名前5的地級市為溫州、金華、杭州、麗水和臺州;從面積分布情況看,排名前5的地級市為溫州、杭州、舟山、臺州和麗水;從總體空間布局上看,陸域自然保護地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東南等經濟相對發達且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地區以及浙南自然資源高度富集地區。各類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效保護自然文化遺存、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我省目前有世界自然遺產1處、世界文化遺產4處,世界地質公園1處、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的保護地2處,有效保護了浙西北巖溶地貌景觀、浙中丹霞地貌景觀、浙東南流紋巖地貌景觀和浙東沿海海岸地貌景觀等具有極高價值的地貌景觀遺跡。自然保護地中包含文物保護單位500余處,有效保護了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我省列入國家極小種群保護物種名錄的共有10種,其中9種在已建自然保護區內有分布。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20種國家級稀有植物,保護區內分布的有19種。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形成自然保護地建設浙江經驗。試點以來,全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充分發揮我省體制機制創新優勢,理順管理體制,編制總體規劃,完成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推進勘界立標和管護設施建設,建成綜合信息管護平臺和“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行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建立司法保障機制,開展“清源行動”等打擊行動,創新跨區域合作保護,走出了一條富有浙江特色的國家公園創建之路,為經濟發達、人口密集、集體林占比高的地方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創造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經驗和浙江樣板。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設和森林浙江建設等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十大名山公園行動,積極打造長三角一流的森林康養目的地,較好地實現了生態得保護、產業得發展、林農得實惠,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林業發展路子。充分利用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試點的有利條件,率先開展國家公園GEP單獨核算,完成了百山祖園區縣鄉村三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根據核算報告顯示,百山祖園區2019年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達535億元,其中支持服務價值為371億元,占比69%。同時,百山祖園區聯合周邊鄉鎮組建“兩山”公司,作為生態產品供給主體和交易主體。由縣級政府出資向“兩山”公司購買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開啟了生態產品政府采購先河。
持續強化本底調查,科研監測碩果累累!笆濉逼陂g,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組織了綜合科學考察,并出版了《古田山生物多樣性研究》《浙江清涼峰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百山祖的野生植物—木本植物Ⅱ》等一系列專著。古田山24公頃、百山祖25公頃、天童20公頃和烏巖嶺9公頃、千島湖庫區共17.6公頃生物多樣性監測樣地和樣線的研究成果卓著,在Science、Biological Reviews、Ecology和Journal of Ecology等國際期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被列為十二種世界瀕危植物之一的百山祖冷杉,通過科研攻關獲得了180余株野生幼苗,并首次在室內成功獲得胚培養幼苗;浙江省森林生物多樣性樣地監測網絡建設進展順利,迄今已在自然保護地內建立了30多個1公頃樣地。我省野生動物調查發現麗水樹蛙、麗水異角蟾、北侖姬蛙3個新種、98個新記錄;野生植物調查發現景寧青岡、鳳陽山莢蒾、浙南木犀、仙霞嶺大戟等81個新種、112個省級以上地理分布新記錄。浙江野生動植物物種持續增長,野生動植物物種新發現、分布新記錄華東最多,自然保護地是野生動植物生存的主要家園。
強化監督和科普宣教,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過開展“綠盾”行動強化監督,基本扭轉了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壓實了各級政府及部門的責任,強化了全社會對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形成了保護地一旦劃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氛圍。大力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森林旅游節、森博會、十大名山公園宣傳推介等系列活動,自然保護地知曉度大幅提升,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通過多種媒體途徑全面展示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多樣性的生物資源和生態系統,樹立了地區形象。加強完善自然保護地科普和歷史文化宣教系統建設,設置了植物銘牌、地質說明牌、人文景點介紹等標識系統,為公眾了解自然科學和各地歷史文化提供了形象生動的教材,寓教于樂、惠及大眾。
(三)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自然保護地建設走進新時代。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提出了具體要求;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一系列對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精準設計表明,我國自然保護領域正在經歷一場歷史性變革,自然保護地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走進了新時代。
“重要窗口”建設賦予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時,提出了“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并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先行示范”,賦予了自然保護地建設新使命。同時,全省大花園建設、數字化改革等戰略之舉為自然保護地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自然保護地建設成為展示浙江生態文明的“重要窗口”持續賦能。
“十四五”規劃指明新方向。國家和省“十四五”規劃都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改善生態環境和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指明新方向。自然保護地在生態旅游和科普教育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省建設的重要引擎。
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謀篇新格局。念好新時代“山海經”,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是我省“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自然保護地在構建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中居核心地位,在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加快長三角生態旅游產業區域一體化發展、實現綠色生態空間區域共享、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生態價值高地上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自然保護地體系目前處于建立的初期階段,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體制機制待理順,機構改革雖已將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劃入林業部門,但部分市縣的保護地行政主管部門仍未明確,人員未轉隸,執法監管職能缺失,管理機構和機制不夠規范。二是空間布局待優化,302個自然保護地中,148個涉及交叉重疊問題,“疊羅漢”現象突出,自然保護地體系缺乏科學、系統的頂層設計,仍存在應保未保的空缺區域及保護地碎片化現象。三是規劃質量待提高,部分自然保護地存在規劃編制及修編工作滯后、編制不規范等問題,保護地建設發展進度緩慢。四是矛盾沖突待解決,全省自然保護地內涉及城鎮建成區、永久基本農田、集體人工商品林、礦業權等矛盾沖突區域約29萬公頃,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要求,應開展整合優化,逐步予以解決。五是保障體系待完善,國家和省級層面的自然保護地政策體系和資金保障體系未完善,機構改革后,林業部門面臨職能增加、力量弱化問題,管理、科研等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六是保護意識待提高,隨著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部分地方對保護和利用的關系認識不夠充分,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對自然保護地產生負面影響,科普教育和宣傳引導工作應進一步加強。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意見。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完善體制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撐,弘揚生態文化,推進綠色發展,構建自然保護地新發展格局,為高質量建設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提供生態保障。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嚴保資源。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摸清自然和文化資源本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嚴守生態底線,做到應保盡保。
優化布局,提升質量。統籌規劃自然保護地類型、區域分布,查缺補漏,優化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提高自然保護地管理水平,實現自然保護地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重大轉變。
完善保障,加強監督。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政策法規體系,制定配套實施細則和政策措施,加強科學指導,強化監督與執法檢查。健全管理機構,加強人員培訓,全面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能力。
社區發展,全民共享。探索自然保護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道路,創新綠色發展機制,謀劃重點工程與發展平臺。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的社會參與,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生態文化宣傳。
深化科研,強化科普。加強自然保護地內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提高生態風險評估和預警能力。強化自然保護地科普宣教功能,弘揚生態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發展目標
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形成生態完好、類型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規范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國家級及省級重點保護物種、特殊地質遺跡和地質地貌景觀得到有效保護,彰顯自然保護地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勘界定標,確保自然保護地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按照國家部署做好自然保護地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落實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基本建立制度體系,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自然保護地陸域部分占陸域國土面積的9.8%以上,海域部分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0%以上。
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陸域部分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以上,海域部分占管轄海域面積的10%以上;自然保護地管理效能、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的生態價值高地、世界知名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全民共享的生態體驗福地。
表1 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序號 | 指 標 層 | 單位 | 基期值 | 目標值 | 指標類型 |
1 | 自然保護地面積陸域占比 | % | 9.6 | 9.8 | 約束性 |
2 | 自然保護地面積海域占比 | % | 8.7 | 9.0 | 約束性 |
3 | 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覆蓋率 | % | 42 | 80 | 預期性 |
4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種數保護率 | % | 90 | ≥95 | 預期性 |
5 | 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的勘界定標完成率 | % | - | 100 | 預期性 |
6 | 自然保護地內年訪客數量 | 億人次 | - | 2.0 | 預期性 |
7 | 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示范村(鎮)命名數量 | 個 | 0 | ≥100 | 預期性 |
8 | 科普教育場所普及率 | % | 50 | 80 | 預期性 |
說明:面積數據包含國家公園,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不含各類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區域。
三、總體布局
(一)空間布局結構
以我省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為基礎,參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以及《浙江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中劃定的生物多樣性優先區,銜接長三角一體化和全省大花園建設等發展格局,規劃構建“雙屏五區多點”的全省自然保護地發展空間布局結構:“雙屏”即浙西山地生態屏障和浙東沿海生態屏障;“五區”即浙東北水網平原區、浙西北丘陵山地區、浙南山地區、浙中東丘陵區和浙東濱海區;“多點”即11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點。
(二)分區建設發展
1.浙東北水網平原區
概況:該區位于浙江北部,涉及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的20多個縣(市、區),主要有一個關鍵點:以杭州灣為中心的濱海濕地區。
保護價值與保護對象:地勢平坦,湖泊眾多,水網密布,土地肥沃,是我省最大的平原區,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杭州灣是我國沙質和淤泥質海岸的最南線,處于“澳大利亞/西伯利亞”候鳥遷徙路徑的中間位置,是重要的遷徙鳥類中轉停歇地和越冬地。該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系統,香果樹、鵝掌楸、野大豆、銀杉、水杉、水松、黃杉等野生植物,以及黑嘴鷗、黒鸛、遷徙鸻鷸等濕地鳥類。
發展思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區內工農業愈加發達,已成為我省最密集的產業集聚區之一,因此濕地水質易受工業及生活污染,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一定威脅。該區重點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濕地修復等工程,恢復濕地功能,擴大濕地面積;新建遷徙廊道解決因城市化和開發造成的濕地斑塊化、破碎化,使濕地生物種群不斷壯大;對重點生境以及極小物種通過新建濕地類自然保護地進行保護。
2.浙西北丘陵山地區
概況:該區位于浙江西北部,與安徽省和江西省接壤,涉及杭州市、湖州市、金華市、衢州市的近15個縣(市、區),主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以浙江天目山、浙江清涼峰、浙江安吉小鯢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的浙西北山區;二是以浙江錢江源國家公園、衢江千里崗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淳安磨心尖為中心的浙西山區。
保護價值與保護對象:該區是黃山-懷玉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的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納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區內主要水系有錢塘江水系的富春江、新安江、分水江和太湖水系的東、西苕溪,該區是杭嘉湖地區水源供給地和浙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浙江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和“黃金旅游”之地,在土壤保持、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該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錢塘江流域水生態系統、典型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和眾多自然生態人文景觀資源,以及天目鐵木、銀杏、銀縷梅、黃杉、黃山梅、華榛、長序榆、長柄雙花木、細果秤錘樹、象鼻蘭等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梅花鹿、黑麂、金錢豹、云豹、安吉小鯢、中華秋沙鴨、白頸長尾雉、紅嘴相思鳥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發展思路:結合現有自然保護地分布情況,發現區內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仍存在空缺,特別是天目山脈和千里崗一帶的山地森林植被仍具有較大的保護潛力和價值,規劃在地帶性植被特征明顯、現狀保存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基礎上建立自然保護地,以提升該區域生態保護的完整性。
3.浙南山地區
概況:該區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分別與福建省和江西省接壤,涉及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麗水市的近20個縣(市、區),主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以浙江鳳陽山—百山祖、烏巖嶺、景寧望東洋等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的浙南山區;二是以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的仙霞嶺山脈為中心的浙西南山區。
保護價值與保護對象:該區是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山地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區域,坐落有浙江第一高峰鳳陽山主峰黃茅尖以及第二高峰的百山祖,是甌江、飛云江、鰲江等水系的發源地,也是錢塘江支流烏溪江、江山港和武義江的發源地。該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主要保護對象有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和內陸濕地生態系統,以及百山祖冷杉、福建柏、白豆杉、穗花杉、伯樂樹、景寧木蘭等珍稀瀕危植物,黑麂、梅花鹿、白鸛、黃腹角雉、黿、金斑喙鳳蝶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發展思路:該區自然保護地建設成效顯著,已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地80余個,空間分布較為均勻,區域生態保護完整性較好,規劃進一步優化現有自然保護地體系,對生態保護價值極為重要的區域可加強保護力度,加強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百山祖園區和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強化野生動物生境與棲息地修復,減小破碎度。
4.浙中東丘陵區
概況:該區位于浙江省中部,涉及寧波市、紹興市、金華市、臺州市的近20個縣(市、區),主要有三個關鍵點:一是以浙江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的浙中山區;二是以括蒼山為中心的浙東山區;三是以天臺山、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丘陵。
保護價值與保護對象:該區是浙江省最大的丘陵、盆地集中分布區,涉及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區內有錢塘江水系的金華江、浦陽江等,曹娥江水系、椒江水系及甬江水系的奉化江等;丘陵起伏平緩,底部開闊,由河谷中部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分布。該區在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主要保護對象有天臺鵝耳櫪、華頂杜鵑、銀縷梅、夏蠟梅、天目木姜子、獨花蘭、長葉榧、九龍山榧等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及白頸長尾雉、云豹、金錢豹、黑麂、蒼鷹、游隼、穿山甲、豺、大靈貓、斑羚等珍稀野生動物。
發展思路:該區自然保護地建設類型多以森林公園為主,森林資源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濕地資源保護仍有空缺。規劃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過程中,通過新增和提升濕地公園,進一步加強對重要濕地資源的保護。
5.浙東濱海區
概況:該區位于浙江省東海海域,涉及寧波市、溫州市、嘉興市、舟山市和臺州市的近15個縣(市、區),主要有三個關鍵點:一是以普陀山為中心的舟山群島;二是以韭山島、大陳島、南麂列島為中心的外海島嶼;三是以象山港和三門灣為中心的近海濕地區域。
保護價值與保護對象:區內海島礁石眾多,海洋漁業和海洋旅游資源豐富,港口航道資源得天獨厚,是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沿海陸地與灘涂區域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節點,是浙江沿海濕地水鳥重要的繁殖地之一。該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產品提供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主要保護對象有海洋生態系統、近海的濕地生態系統和海島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普陀鵝耳櫪、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圓頭葉桂、珊瑚菜、海濱木槿、闊葉沿階草等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黑臉琵鷺、黃嘴白鷺、中華鳳頭燕鷗、角鸊䴘等鳥類為主的珍稀野生動物。
發展思路:加強海洋生態系統資源保護,謀劃海洋類國家公園,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海洋公園建設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強化寧波、溫州、臺州近海濕地區域的自然保護地建設,加強陸海交界的生態保護力度。
(三)分級建設發展
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空間分布及建設要求。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現狀分布較集中于浙西北山區、浙南山區以及浙中東丘陵區;面向濱海濕地保護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相對較少;面向島嶼濕地及其周邊海洋保護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地趨向分布于沿浙江海岸線的南北兩端,中段分布較少,不利于形成服務海鳥、洄游魚類等動物遷徙的生態廊道。
未來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建設應立足生態本底資源,優化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的空間分布格局,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群網體系。重點關注海岸帶重要河流入?谌侵迏^域以及離岸群島,進一步提升已有自然保護地或設立新國家級自然保護地,落實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動植物資源的保護,以及動物遷徙廊道的保護。
省級自然保護地空間分布及建設要求。省級自然保護地應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的補充,構建生態跳島,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群網體系進一步連通。重點關注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域邊緣地帶,通過省級自然保護地的建設,保護交錯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同時形成生態緩沖區,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與影響,根據資源價值可提升或部分轉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地。
(四)分類建設發展
以構建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系統為指導方針,科學引導各類型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
國家公園:是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區域。全面提升國家公園管理建設水平,將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建設成為中亞熱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百山祖冷杉、黑麂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關鍵地,長三角地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示范區,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綠色崛起先行區,中國自然保護地科學研究和生態教育引領區,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范區。謀劃海洋類國家公園,推動海洋強省建設。
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所在區域。確保主要保護對象安全,維持和恢復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及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依托數智賦能,全面提升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能力,進一步完善資源管護、科研監測、自然教育、應急防災、基礎設施等體系,逐步實現全省自然保護區的現代化管理。
自然公園: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具有生態、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可以持續利用的區域,包括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和濕地公園。確保森林、海洋、濕地、水域、生物等珍貴自然資源,以及所承載的景觀、地質地貌和文化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資源價值極高的自然公園,可轉化為自然保護區。加大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投入,適度開展生態旅游,發展綠色經濟,建設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保留風景名勝區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風景名勝區體系。
(五)規劃新建自然保護地
根據生態保護價值評價與自然保護地空缺分析,結合分區、分級和分類建設發展思路,我省規劃新建2個自然保護區、14個自然公園,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5個,面積約3.4萬公頃。其中,針對浙東北水網平原區,規劃在嘉興地區新建4個自然公園,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針對浙西北丘陵山地區,規劃新建位于杭州淳安的磨心尖省級自然保護區,杭州、湖州、衢州等地規劃新建3個自然公園;針對浙南山地區,溫州、臺州等地規劃新建5個自然公園;針對浙中東丘陵山區,金華規劃新建婺城的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及3個自然公園;針對浙東濱海區,探索謀劃浙東海洋國家公園建設方案。
按類型分:謀劃國家公園1處,規劃新建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12528.96公頃;森林公園4個,面積4456.67公頃;地質公園1個,面積1145.90公頃;濕地公園8個,面積3907.28公頃;海洋公園1個,面積11792.30公頃。
表2 浙江省規劃新建自然保護地情況一覽表
.................................
說明:重點工程清單一覽表結合各市上報的“十四五”期間自然保護地重點建設項目匯總梳理而成,投資額為預估性數據。因自然保護地有關法律法規和準入負面清單等正在研究制定中,重點建設項目需結合政策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年度或分期實施計劃時進一步優化調整。
附件:《浙江省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