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我省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階段!墩憬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安全美麗的“浙江水網”。高品質幸福河湖網是“浙江水網”的重要組成。我省數量多、覆蓋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小河流,是推進高品質幸福河湖網建設的主要陣地。實施中小河流治理,有助于進一步補齊防洪薄弱短板、恢復和改善河湖水生態環境、推動河湖治理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發展改革委關于浙江省省級“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目錄的通知》(浙政辦發〔2020〕22號),《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規劃》是我省省級“十四五”專項規劃體系中的一般專項規劃,規劃依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相關規劃建議和法律法規編制,是指導全省中小河流建設的重要依據和實施指南。
一、現狀情況與形勢分析
(一)我省河流基本情況
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自北向南有苕溪、運河、錢塘江、甬江、椒江、甌江、飛云江和鰲江等八大水系,河流總長13.78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條,干流總長3319公里,其余均為面廣量大的中小河流和農村水系。
浙江省中小河流具有數量多、分布廣、沿岸人口集聚等特點,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865條,長度總計2.08萬公里,50平方公里以下農村水系總長11.37萬公里。省內河流按照地形地貌特點,主要分為山區河流、平原河流兩類。
表1—1 浙江省河流基本情況表
類型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 河流類別 | 數量(條) | 河流長度 (公里) |
主要江河 | ≥3000 | 山區 | 14 | 3319 |
中小河流 | <3000、≥200 | 山區 | 122 | 7036 |
<200、≥50 | 山區 | 390 | 8824 |
平原 | 339 | 4952 |
農村水系 | <50 | 山區/平原 |
| 113669 |
合計 |
|
|
| 137800 |
(二)“十三五”治理成效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始終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全力推進以流域為單元的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堅持問題導向,把防洪排澇作為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務;堅持系統治理,把水岸同治作為河流治理的根本之策;堅持保護優先,把生態修復保護作為河流治理的重要舉措;堅持綠色發展,把河流治理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載體,把中小河流治理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與美麗鄉村創建、美麗城鎮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布局優化等緊密結合,在防洪減災、水環境整治、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笆濉逼陂g治理中小河流136條(其中寧波市8條),治理河長2333公里(其中寧波市41公里),完成投資158億元(其中寧波市25億元),農村河溝整治5717公里,完成投資53億元。
一是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笆濉逼陂g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提高至77%,“千人萬畝”防洪閉合圈達標率提高至79%,縣級以上城市防洪閉合圈基本形成。2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水系結合19個中小河流重點縣建設,沿線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防洪標準大幅度提升。全省因洪受災人口和年均洪澇災害損失率均降至歷史最低,顯著提升全省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二是河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隨著“五水共治”工作的不斷深化,結合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強化水岸同治,通過大力開展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態綠化、強化保潔等綜合整治措施,全省累計完成河湖庫塘清淤(污)3.69億立方米,保護修復灘地灘林超2000萬平方米。河流自然岸線、深潭、淺灘等自然生境逐步修復,水體自然凈化能力逐步恢復,水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
三是河流宜居品質不斷提升。中小河流和農村水系綜合治理工程以建設“美麗河湖”作為目標,與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特色田園建設等諸多舉措有機融合,“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136條中小河流治理,貫通濱水綠道3300余公里,建成省級美麗河湖43條。通過治理切實改善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住品質,增強了幸福感。
四是河流文化特色不斷挖掘。依托河流本底特色,挖掘沿線鄉風民俗,將歷史文化融入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如德清東苕溪治理保存了古橋、古樹、古丁字壩等歷史古跡,挖掘了聯誼抗洪記,修繕并恢復了聯誼老閘站、塘涇老閘站等舊時代水利設施,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治水精神;松陽縣松陰溪治理保留了北宋的白龍堰,明代的青龍堰、午羊堰等十余座堰壩及治水碑、榜、詩歌等,水文化成為了該縣新的名片。
五是河流管理規范化不斷加強。夯實中小河流建設管理,管理設施不斷完善、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強化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縣級統一法人機構建設,全面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強化質量監管,開展項目事先指導工作,落實項目質量抽檢;強化驗收管理,保證驗收質量。完善河湖建后管護體系,健全長效管理機制,開展河湖數字化管理工作,不斷夯實水域調查、岸線保護利用規劃等基礎工作,全面完成中小河流劃界工作。
六是河流綠色經濟惠民富民。通過將中小河流河湖資源轉化為城鄉發展、惠民富民的經濟優勢,推動綠色產業“擁河”發展,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快速通道,初步繪就美麗經濟新軸線。如衢州石梁溪堅持治水美村與生態富民相結合,打造生態休閑親水旅游品牌,帶動流域沿線農民轉產轉業,增加人均純收入,促進鄉村振興發展;開化馬金溪百里黃金水岸年接待游客55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33億元;德清蠡山漾劉家橋港沿岸布置田園水街,精準利用當地閑置民房,開發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沿河民宿,有效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
表1—2 “十三五”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表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十三五” 規劃目標 | 至“十三五” 期末 | 指標性質 |
1 | 河湖庫塘清淤(污)量(億立方米) | 3.5 | 3.69 | 約束性 |
2 | 中小流域綜合治理條數(條) | 100 | 136 | 預期性 |
3 | 農村河溝整治長度(公里) | 5000 | 5717 | 預期性 |
(三)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我省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起步階段,是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關鍵時期,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和農村水系整治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水利舉措。
1.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對經濟社會安全保障要求更高
浙江省委第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求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更高水平的平安,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決定。當前,我省正處于開啟現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開局階段,要求進一步完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空間治理機制、構建全域美麗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對中小河流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治理重點從城區向城鄉統籌、均衡發展轉移,治理范圍更廣;治理任務從解決防洪問題向構建全域美麗“幸福河”建設轉變,治理內容更全;治理手段從行業主導到多部門協同建設轉換,治理能力更強。
2.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對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要求更高
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是浙江省“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要求“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的目標,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和我省“四大”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戰略部署,要求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方法,著力構建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群眾期盼的水安全新格局,高水平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
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河湖資源生態價值轉換要求更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標準的幸福河建設是人民美好生活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我省中小河流治理指明方向。圍繞我省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高標準推進中小河流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建設“幸福河湖試點縣”、“水美鄉鎮”、河湖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綠色發展財力獎補和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美麗經濟發展激勵,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打造“百江千河萬溪”全域幸福河湖格局,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存在問題
“十三五”期間,在“八八戰略”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我省全面推進中小河流建設,全省中小河流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治理不平衡。當前中小河流治理受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重視程度、河湖資源特色等因素制約,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一方面市縣發展不平衡,紹興、寧波等平原地區治理達標率超過80%,衢州、溫州等山丘區治理達標率不足60%;另一方面城鄉發展不均衡,當下治理主要集中在城鎮段,農村水系治理關注度低,投入力量不多、資金不足、政策文件不充分。
二是防洪安全仍存在薄弱環節。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仍有23%左右的堤防未達標,主要體現在部分流域區域防洪達標率偏低,如甌江流域中小河流防洪達標率58%、椒江流域中小河流防洪達標率69%,溫州、衢州市域范圍內中小河流防洪達標率分別為54%、56%;部分保護區存在防洪保護圈未閉合現象,局部“卡脖子”堤段未達到防洪標準;攔河堰壩、橋梁設置不合理造成行洪不暢,部分堤防堤身結構單薄,存在安全隱患;部分地區防洪標準不能適應城市發展進程,部分新興產業集聚區、功能區,防洪安全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三是河流治理理念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部分平原河網水環境、水生態問題突出,山區河流堤岸過度硬化,與我省大花園建設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小河流治理系統性不足,“水旅文化資源”培育、“水產品價值”挖掘與高質量綠色發展要求仍有差距。
四是治理能力與現代化先行省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部分農村河湖、小微水體的治理水平仍偏低,建后管護機制尚不完善;數字化程度偏低,監測基礎設施不夠,災害預報預警能力薄弱,無法實現各類數據的實時監控與共享,距離實現中小河流“數字一張圖”的整體目標存在一定差距;流域和區域共治共保、共建共享治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缺乏對美麗經濟發展激勵的有效機制。
二、規劃總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核心要義,堅持系統治理理念,與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和我省“四大”建設等戰略部署緊密結合,落實建設“浙江水網”,構建高品質幸福河湖網的要求,以水安全提升、水生態保護、水宜居便民、水文化引領、水經濟助推、水管理提升六大建設任務為重點,全面推進中小河流和農村水系治理,使河湖水系成為“詩畫浙江”的花園水脈、詩路文脈、振興命脈,為我省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河湖安全保障,助力浙江水利成為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要窗口”的治水樣板。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安全為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河湖治理的根本宗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優先解決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或有重要保護對象防洪不達標問題。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增加老百姓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生態優先、系統治理。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強化河湖生態空間管控,綜合施策、系統施策、科學施策,實現人水和諧共生。堅持規劃引領,流域整體推進,統籌安全、生態、宜居、富民等綜合治理,發揮河湖資源效益最大化。
文化引領、助推發展。中小河流作為承載鄉愁的特色載體,充分挖掘河湖文化資源,不斷激發水文化創造活力,利用遺產遺跡保護、水文化載體建設、地方民俗風情傳承,推動水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數字賦能、改革提升。以數字化改革推動河湖治理建設管理變革,推動中小河流數據資源、建設過程、建后管護等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系統性重塑。加快推進多規融合、行業聯動,不斷創新公眾參與手段、方式,形成共建共享共管的全社會治水格局。
(三)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范圍為全省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和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空間范圍覆蓋全省11個地市90個縣(市、區)。
(四)治理目標
二○三五年遠景目標。中小河流防洪全面達標,人水和諧、生態平衡、水清景美、高效賦能的高品質全域幸福河湖網基本建成,河湖幸福指數全國領先。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打造浙江省全流域治理樣板,“美麗河湖+”精品示范遍地開花,初步形成“五片百廊”的幸福河網格局。至2025年,完成中小河流綜合治理3000公里,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防洪達標率提高至85%以上,建成300條“美麗河湖”、500個水美鄉鎮,中小河流和農村水系初步實現數字化管理,深化河湖資源生態價值轉化,全民愛水護水氛圍濃厚。
表2—1 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表
編號 | 指 標 項 | 指標屬性 | “十四五”目標 |
1 | 流域面積在200-3000平方公里防洪達標率(%) | 約束性 | >85 |
2 | 治理長度(公里) | 約束性 | 3000 |
3 | 自然岸坡長度(公里) | 預期性 | 2000 |
|
4 | 親水岸線長度(公里) | 預期性 | 3500 |
|
5 | 新增水文化節點(個) | 預期性 | 500 |
|
6 | 美麗河湖(條/個) | 預期性 | 300 |
|
7 | 水美鄉鎮(個) | 預期性 | 500 |
|
8 | 幸福河湖試點縣(個) | 預期性 | 30 |
|
9 | 城鄉居民15分鐘親水圈覆蓋率(%) | 預期性 | >85 |
|
注:親水岸線指擁有濱水綠道、游步道等濱水濱岸慢行道,具有一定親水便民、休閑健身等設施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的岸線。
三、總體布局
按照“美麗河湖+”理念,聚焦四條詩路串聯形成的浙江詩畫山水之“鏈”,以百條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為“廊”,以成片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的“水美鄉鎮”為“珠”,適應各縣(市、區)不同的發展訴求,促進以縣域母親河為主要紐帶的流域(區域)高質量發展。全面織就一張有浙北詩畫江南水鄉、浙東魅力濱海水城、浙西南秀麗河川公園、浙中錦繡生態廊道、海島風情花園等“五片”浙江韻味的河湖水系網,初步構建“五片百廊”幸福河湖網總體格局。打造百條特色河流廊道,輻射覆蓋全省90個縣(市、區)城市重點發展區塊,融合“生態、安全、景觀、文化、旅游、產業”等多種功能,不斷提高城鎮防洪排澇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水平,助推全域幸福河湖建設。
(一)浙北詩畫江南水鄉片
浙北詩畫江南水鄉片位于太湖以南,錢塘江以北,天目山以東,范圍覆蓋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杭嘉湖平原,包括嘉興市全部,湖州市以及杭州市東北部。區域內地勢低平,河床坡降較小,水網密布;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有京杭大運河穿過,還有杭嘉湖地區人工開鑿的河渠溇港和運河頔塘等承載“江南水鄉文化”的重要水利設施載體。
片區內杭州主要涉及江北主城區,以打造世界級濱水區域為目標,融入一江(錢塘江)、一河(大運河)、一湖(西湖)、一濕地(西溪濕地)、一遺址(良渚遺址)特色水文化,體現“大氣蓬勃、與時俱進”的擁江發展城市時代之美;湖州主要涉及苕溪下游平原區域,以打造休閑夢里水鄉為目標,充分發掘浙北生態旅游帶和運河水鄉民俗帶資源,體現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之美;嘉興市以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為目標,發掘江南水鄉特色的古鎮資源,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嘉善田歌”,重塑田園漁歌風貌,展現“悠悠田園”的特色風景,著力將嘉善片區打造成為浙江省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的先行樣板區,體現嘉興在長三角地區江南水鄉典范城市之美。
(二)浙東魅力濱海水城片
浙東魅力濱海水城片位于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南,蒼南縣沿浦灣以北,四明山、華頂山、括蒼山、雁蕩山以東,覆蓋寧紹平原、溫黃平原、溫州沿海成片平原等,主要為海積形成的濱海平原,包括紹興市、寧波市、臺州市以及溫州市的主城區部分。區域內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密布,呈西高東低緩坡狀向大海延伸;沿海城鎮經濟發達,城鎮化進程中對原有河網水系改變較大;寧紹平原孕育了吳越文化;溫黃平原孕育了甌越文化。
片區內寧波主要涉及甬江流域下游平原和象山港、三門灣地區獨流入海水系,以建設魅力港灣水城為目標,融入擁江攬湖濱海等特色水文化,重點打造縣江“玉帶繞城、一江兩岸”、小浹江“接軌甬城、創新小港”等特色主題廊道,在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中,彰顯寧波“山海韻味、甬派風情、國際風尚”的風貌特色,滋養出寧波國際港城和江南水鄉完美融合的獨特神韻之美;紹興主要涉及曹娥江流域下游平原,以建設現代東方水城為目標,融入大禹治水、鏡湖鑒湖、蘭亭古址等水文化,重點打造蘭亭江“蘭亭故事、書法圣地”等特色主題廊道,展現“浙東唐詩之路”必經之地的詩路魅力;臺州主要涉及椒北平原、桃渚平原,以建設水上臺州為目標,融入椒江港灣文化、黃巖桔鄉文化、路橋商貿文化等特色水文化,重點打造椒北片區“章安古城、靈秀水合”、永寧江“橘都黃巖母親河、一路江水一路景”、百里大河“椒北大動脈”等特色主題廊道,鑄就獨具魅力的山海水城;溫州主要涉及溫瑞平原、鰲江平原等,以打造甌越時尚水城為目標,以山居水鄉片、河居水鄉片和海居水鄉片為特色,重點打造靈橋片“靈橋靈水、山海蒼南”、小楠溪“花香沁人心、詩藝小楠溪”、巖坦溪“山水之源頭、十里揚帆”等特色主題廊道,展現美麗浙南水鄉風貌。
(三)浙中錦繡生態廊道片
浙中錦繡生態廊道片位于錢塘江之江以南,仙霞嶺、大盤山以北,衢州以東,覆蓋中游河谷盆地區和東部丘陵區,包括金華市全部、衢州市主城區、臺州市西北山丘區、紹興市西南及東南區域部分。盆地底部是寬窄不一的沖擊平原,地勢低平,盆地地表形態結構復雜多樣,盆地邊緣與山地界線清晰,河流從四面向盆底匯聚,錢塘江水系衢江—蘭江水道縱貫南北;金衢盆地地理優勢明顯,是上海經濟區南翼沿海開放帶與內陸腹地間的過渡區域,也是浙江省糧食、棉花、柑橘、花卉等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片區內金華涉及全境,以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為目標,重點打造孝順溪“智城田園、金義新區”、義烏江“活力商埠頭、碧水商城”、游埠溪“古韻風華、雙溪尋夢”、白溪“古韻濕意、耕讀白溪”、宣平溪“宣蓮漣漪、隱逸畫卷”等特色主題廊道,全面激活生態涵養功能,建設浙中生態廊道;衢州主要涉及衢江及支流兩岸河谷平原,呈珠串式分布,以打造“衢州有禮、幸福水岸”為目標,重點開展芝溪“東區花園、農旅芝溪”、靈山港“靈動靈溪、活力無限”、江山港“浪漫水道、百里須江”、常山縣芳村溪“柚茶芳村、香飄萬里”等特色主題廊道建設,一同展現幸福、風情、智慧、靈動、浪漫的黃金千里水道風景線,樹立東部治水標桿的大美衢州;紹興西南及東南區域重點打造長樂江“長樂常樂、嵊西重鎮”、黃澤江“十里灘林、水墨黃澤”等山區性特色主題廊道;臺州市西北山丘區重點打造始豐溪“最有禪意的溪流”、十三都坑“清水仙鄉、淡竹客溪”等山區性特色主題廊道。
(四)浙西南秀麗河川公園片
浙西南秀麗河川公園片位于南雁蕩山以北,雁蕩山脈以西,范圍覆蓋東苕溪和浦陽江干流以西及金衢盆地以北、麗水河谷。杭州市境內涉及分水江、東苕溪、西苕溪上游區域;衢州市境內涉及城區上游區域;麗水市境內主要涉及碧湖平原、城郊平原,包括麗水市全部。該區域是我省生物多樣性維護與水源涵養區,涉及西天目山、清涼峰、千島湖流域、古田—錢江源等保護區域,是我省重要的生態綠屏;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帶動了該區域山水生態旅游,也是我省“黃金旅游”之地,區域支柱產業為綠色農業。
片區內杭州以千島湖流域、分水江流域、南苕溪流域為重點打造武強溪“白鷺輕舞、田園汾口”、梓桐源“半源山色半源湖”、天目溪“織耕之鄉、富饒天目”、昌化溪“青山湖色、生態水韻”等特色主題廊道;衢州錢塘江源頭以建設錢江源國家公園為目標,充分挖掘“錢江源頭”和“錢塘詩路”文脈聯系,重點打造池淮溪“醉香池淮、風情畫廊”、蘇莊溪“清心古田、綠水蘇莊”、龍山溪“龍山密林吐龍泉”等特色主題廊道;麗水以建設甌江河川公園為目標,充分發掘“麗水三寶”、海上絲路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等特色資源,重點打造好溪“養生河川”、宣平溪“蓮香河川”、碧湖平原水系“處州糧倉”、松陰溪“茶香河川”、浮云溪“童話河川”等特色主題廊道,釋放政策紅利,治理過程中積極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促進水生態價值經濟溢價,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
(五)海島風情花園片
海島風情花園片包括舟山群島及其他沿海島嶼。區域內有獨特的山海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其突出優勢,但由于受海島地理特點影響,地表徑流少、無源頭活水,難以形成規模水系。該片區結合十大海島花園建設,以打造海島風情花園為目標,結合生產生活需求,營造沿湖、沿河水景觀帶,重點打造普陀城西區域水系、六橫島中小流域等“品質河道”串珠成鏈扮靚千島之城,營造舒心自在、多元開放、富有海洋氣息的人文環境,保護“山海島城”的景觀格局和“灘峽岬灣”的景觀資源,打造具有漁家記憶、彰顯東海特色的花園海島風貌和海島水鄉特色,為舟山海上花園城市建設提供保障、為舟山新區產業提供支撐。
四、建設任務
(一)建設指引
以中小河流全流域綜合治理、成片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為切入點,推進“幸福河湖網”建設。各地應根據全省要求,結合各市實際情況,對標區域和流域高質量發展需求,中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應以流域為單位、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應以行政區域為單元,積極統籌謀劃規劃方案等前期工作,統一布局、明確定位、有序推進。在建設中堅持系統治理,根據河流特性,按照“美麗河湖+”理念,在全省范圍內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地方韻味、鄉愁情懷的“幸福廊道”。
1.水安全提升:補齊防洪短板,完善防洪體系
聚焦薄弱環節和關鍵節點,補齊防洪短板,努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適度超前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一是系統考慮防洪安全,充分銜接有關規劃防洪排澇要求,統籌考慮河湖堤岸建設、清淤疏浚、沿岸雨水排放口疏通和恢復,阻水建(構)筑物拆除、安全管護設施建設等綜合措施。二是突出建設重點,確保洪澇災害明顯、有重要保護對象河段防洪達標率顯著提高。優先安排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確保其堤防達標率整體提高至85%以上,排澇壓力較大的防洪閉合圈可適當沿河增設排澇閘泵站,保證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三是合理建設堤防護岸工程和堰壩工程,因地制宜、功能綜合。根據山區(海島)、平原地區不同河流水系特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采用相應防洪治理措施,注重根據區域差異因循施策,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生態等功能。
專欄一 防洪治理措施建議 系統考慮防洪安全,合理確定防洪標準。統籌考慮河湖堤岸建設、堰壩改造、清淤疏浚、阻水建(構)筑物拆除、安全管護設施建設等綜合措施,根據防護區內防護對象的重要性,按照《防洪標準》(GB50201-2014)合理確定中小河流堤防的防洪標準。城市防護區根據政治、經濟地位的重要性、常住人口或當量經濟規模指標、鄉村防護區根據人口或耕地面積,確定其防護等級和防洪標準,原則上同一防洪閉合圈內防洪標準應統一。 合理確定防護工程布局。已建堤防和護岸工程需要提標加固,盡可能維持現狀堤防布局,新開河道及新建堤防工程應符合防洪規劃及整治工程規劃的要求,工程布局應因勢利導、符合水流演變規律,統籌兼顧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對需要實施裁彎取直的工程應進行多方案比較綜合分析。 合理建設堤防(護岸)工程。注重突出區域差異,體現地域特色,根據河流水系特征,合理選擇整治模式和堤防斷面型式。山區性(海島)河流已建直立式硬質堤防,可采取軟化、綠化、重建等生態化改造措施加以提升;部分凸岸、山地、高地、無人居住區等沒有防護要求的河段,減少人為擾動,維持河流自然形態;針對下游是城區的中小河流,可因地制宜設置河道調蓄區、開口堤、溢流堰,統籌考慮河道清淤、阻水建(構)筑物拆除、打通局部“卡脖子”河段等綜合措施,達到分級設防、提高重要保護對象防洪排澇能力。平原性河流按照相應的防洪標準建設生態堤防,并考慮護岸工程的親水性和便民性,盡量維護河流的自然形態,防止人為侵占河道和河道直線化,避免截彎取直,盡量增加過流面積,增加行洪能力。 合理建設堰壩工程。應從穩定河勢、灌溉引水、改善生態等方面充分論證堰壩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并對堰壩選址進行合理分析,確保堰壩的形態滿足安全和消能的“底線”原則。切忌過度筑堰影響防洪安全和河流生態。不宜在山丘區河道上建高堰壩擋水形成長距離的“景觀水面”,不宜密集建堰形成水面“梯級銜接”,不宜在河道束窄等水流河勢和地質條件不足河段建堰。 |
2.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補齊水生態短板,完善水生態體系
以營造恢復與河湖生物生境相適應的河湖形態和岸坡結構、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豐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統籌推進中小河流農村水系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一是加強水系源頭、河谷等生態敏感區保護,根據“三區三線”評估結果,明確各類水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功能定位和岸線管控要求,加強生態廊道空間管控。二是開展河流中下游地區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有條件的地方盡可能拓寬河道,歸還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空間,恢復河湖水系自然連通,構建健康的河湖生態系統。三是開展流域和區域兩個維度河湖生態健康保障體系建設,推動八大流域和各市縣形成縱向統一、橫向聯動、條塊結合的水生態修復格局,維護河湖生態安全底線,增強河湖綠色發展特色,為我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強勁支撐。
專欄二 健康水生態工程措施 加強江河源頭生態保護。加快推進主要江河源頭區生態保護,按照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生態廊道空間管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提升水環境質量。 加大平原河網水系生態保護;謴秃雍底匀贿B通,持續改善河網水環境,構建健康的河湖生態系統。加快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重點解決農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縮、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突出問題,恢復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環境,重點打造嘉善縣、德清縣等一批各具特色、示范引領強的縣域綜合治水樣板。 加強河湖生態調查。宜在河湖治理設計前針對性調查河湖常年水質變化、常年水量情況、空間形態、植物、水生動物種類及生存繁衍環境等情況,分析具體存在問題和原因并提出建議。 修復河湖空間形態。系統考慮河湖空間形態修復,平面上,對直線化、規則化的河湖岸線盡量優化調整;對山丘區河流因采砂等原因留下的深坑、亂灘應進行修復整理,營造灘、洲、潭等多樣化的生態空間。橫向上,盡量修復構建岸、坡、灘、槽形態,相互之間應平順過渡?v向上,對現狀嚴重阻隔魚類洄游、影響生態的攔河建筑物應統籌考慮其功能盡量予以拆除或生態化改造。河湖空間形態修復不應影響行洪安全和結構安全。 保證河湖生態性水量。分析生態性水量問題,確保河湖生態健康。對于因攔河建筑物、引水式水電站等造成生態性水量不足的河道要提出生態性水量泄放要求,新建攔河建筑物不得造成下游河道脫水。對于因采砂等造成河床蓄水能力減退或消失的河段,可采用修建低堰的措施。采取引配水、溝通斷頭河、拓寬卡口、清淤等措施改善水體流動性。 開展堤(岸)生態化改造。山區河流堤(岸)生態化改造,可通過地形重塑、植物措施等手段使堤岸“隱形”,融入周圍環境。平原河流護岸整治,應盡量維護河流自然形態,并對原有的硬質化護岸進行生態化改造,增強自然景觀,創造優美的水邊環境。 開展河流閘壩生態化改造。修建生態跌坎、過魚設施等生態修復措施,改善攔河閘壩下游河湖水資源條件,為水生生物營造棲息環境。 加強灘地保護與修復。加強江心島嶼、灘地等保護與修復,保護灘地生物多樣性、地質和地貌等自然遺跡,同時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長效的恢復和修復,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為動物提供棲息地,為人類提供親近自然的活動空間。 采取合理的植物措施。應結合岸坡穩定、生態修復和自然景觀要求采取植物措施,構建河岸帶緩沖區,宜林地段應結合堤岸防護營造防護林帶,平原水系、山區河濱帶和洲灘、濕地優先選擇具有凈化水體作用的水生植物、低桿植物,湖泊植物配置宜營造濕地景觀。城鎮區、村莊、田野等不同河段宜營造不同的植物景觀風貌,應注意四季色彩變化,可嘗試一條河一個或多個植物主題。要充分考慮養護成本,鄉村河段不宜配置名貴樹種、大草坪等,城鎮河段亦需體現自然野趣。植物措施要在充分調查分析行洪影響、洪水沖刷浸沒情況等基礎上合理配置,不應影響行洪安全。 |
3.水宜居設施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營建品質濱水公共空間
緊密結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在滿足流域防洪要求前提下,提高濱水活動區域的貫通性、延展性、豐富度。一是合理布設濱水濱岸慢行道,努力推進水系沿線重要城市、特色鄉村岸線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貫通從源頭到河口能漫步、可騎行的濱水綠道,全省城鄉基本普及15分鐘親水圈。二是合理建設濱水濱岸小公園,逐步提升水岸公共空間的品質、文化內涵和功能,逐步形成更系統、更完整、更豐富的濱水空間和生態體系,探索濱水岸線利用方式,結合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帶動河流沿線區域的城鎮更新與功能重塑,增強居民和游客的幸福感、獲得感。三是合理布局親水便民配套設施,增加水岸空間的復合功能,把河湖兩岸建成充滿活力、綠色生態、舒適便捷、共建共享的濱水公共空間,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專欄三 宜居水環境工程 合理布設濱水濱岸慢行道。慢行道宜利用堤岸進行布設,堤岸頂慢行道可結合防汛道路,堤岸腳部慢行道應結合防沖功能布置,并考慮行人的安全與舒適度。路面材料應結合功能需要進行選擇,鄉野段道路宜選擇自然生態材料。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慢行道應與當地整體自然環境協調,不宜千篇一律按照綠道設計規范設計,不宜大量采用彩色路面,人跡罕至、山體側河段和鳥類等動物棲息地不宜設置慢行道。 普及15分鐘親水圈。15分鐘親水圈指人口集聚地居民大致15分鐘步行(約1公里)可達,生態良好、景觀優美,且具有一定親水便民、休閑健身等設施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原則上以城鎮、開發區、鄉村(社區)為單位進行認定,應具有濱水綠道(或游步道等)、公園(或景觀節點)、休閑健身設施及親水平臺等親水相關基礎條件。確保城鄉居民15分鐘親水圈覆蓋率大于85%。 合理建設濱水濱岸小公園。在重要節點處可結合需求在居民集居區域或結合古橋、古堰、古樹、古村落等布置濱水濱岸小公園,適當考慮居民休閑、健身、文化交流、觀賞等綜合功能。灘地公園設施不得影響河道行洪安全,岸上公園與市政公園共建共管時不得影響河道管理功能。 合理布置親水便民配套設施。在居民較集中的位置可結合浣洗、取水、駁船等功能布置相應的河埠頭、小碼頭、垂釣點等設施;在人流量比較集中的位置可設置遮陽避雨設施。在重要節點上可考慮照明、公廁等公共基礎設施。 |
4.水文化引領:守根鑄魂,弘揚先進水文化
挖掘發揚新時代水文化精神內涵,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河流水文化建設理念貫穿到河流治理建設全過程,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一是加強遺產遺跡保護,挖掘河湖文化資源。堅持治河和傳承相結合,充分挖掘河流沿線自然人文資源,加強水工程遺產遺跡保護。二是重視水域空間展現,將挖掘的文化元素融于河流工程和非工程治理措施中,加強文化設施策劃與展示,合理建設水文化載體。三是塑造流域意境文化,凸顯本土化、個性化,將河流建設成為傳承地方民俗風情的新節點、彰顯地方歷史文化的新載體,打造有流域特色的水文化長廊。
專欄四 弘揚先進水文化措施 加強遺產遺跡保護,挖掘河湖文化資源。研究河湖水系變遷規律,汲取先進治水智慧經驗,傳承河湖管理保護技術,實現傳統水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挖掘整理古橋、古堰、古埠、古渡、古閘、古堤、古河道、古纖道和古水利工程以及河流腹地歷代治水人物、故事、詩詞文章等內容;水利工程實施內容中涉及古橋、古碼頭、埠頭、河坎、運河等文物古跡保護的,應提出協調原則與處理思路,切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受破壞、永續利用。 重視水域空間表達,提升河湖環境品質。將挖掘的文化元素融于河流工程和非工程治理措施手段中,加強文化設施策劃與展示,選擇合適的位置、型式、內容提升文化內涵和品味;綜合考慮河流兩岸場所特點和多元文化內容,從中凝練出抽象或具象的設計元素,融入水岸堤防(護岸)、沙洲、河漫灘、橋梁、堰壩等水景觀中,可采用情景再現型、園林型、遺址型、文化創意型、市民廣場型和主題建筑型等方式,可采用碑、亭、廊、墻、牌、館、像等載體形式,可采用物、字、圖、文、影等內容解讀;河流廊道與其腹地交通交匯點上,可考慮設置流域、區域特色文化的導引設施,既作為旅游交通導引,又豐滿了河流廊道的文化元素,為全域旅游提供水文化支撐;合理適度建設水文化節點100個,已建承載水文化內涵的載體設施建設過程中需對其進行保護、修繕,新建水文化設施要注重傳承保護相結合,有時代精神,從“護其貌、美其顏”逐步升華為“揚其韻、鑄其魂”。 塑造流域意境文化,創新河湖地域特色。堅持地域文化特色與城鄉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凸顯本土化、個性化,將河流建設成為傳承地方民俗風情的新節點、彰顯地方歷史文化的新載體,打造具有各流域特色的水文化長廊和水利風光帶,使山水城鄉融為一體、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科學研判河湖特色定位,保護好流動的“家鄉河”,通過創新治理手段積極打造有文化記憶、詩情畫意、休閑野趣、浪漫情懷、健康生態、產業特色、城市印象等不同主題“美麗河湖”,使其能夠成為沿岸百姓“寄托鄉愁、精神家園”的精神文化紐帶。 |
5.水經濟助推生態價值轉換:以水為脈,推動濱水高質量經濟帶發展
一是積極盤活水利資產,進一步規范水利工程資產管理,推行水利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實現“水利資產資源化、水利資源產品化”,增強水利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深度挖掘水資源、水空間的多維價值,探索河湖砂石資源集約化利用,創新水岸空間資源化管理模式,加強行業協同發展,推動更多“美麗河湖”公共產品供給,帶動和引領濱水經濟帶形成與發展,打造流域、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三是推動水經濟發展作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水需求的重要途徑,在滿足防洪、供水安全的同時,大力開發“美麗河湖+”新業態、新模式等城鄉共享經濟體,將一江好水變成好產品、激發好價值的新期盼,充分釋放河湖生態價值的裂變效應。
專欄五 深挖水利資源資產價值 挖掘水資源和水空間多維價值。借鑒湖州安吉、臺州仙居、紹興諸暨等地經驗,打造水上旅游項目,開展河湖岸線主體功能劃分,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試點推進河湖砂石資源科學利用,通過科學規劃、規范許可、有效監管,推動河道砂石合理開發利用,在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同時,有效緩解建筑市場砂石供需矛盾,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探索水生態價值轉換途徑。以麗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家試點為牽引,協同推進安吉縣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通過麗水河權到戶、河權質押貸款等改革試點,探索“河權制”,實現河湖資源資產化,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新通道。 |
6.數字賦能提升管理水平
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浙江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浙政辦發〔2020〕32號)、《浙江省水管理平臺總體方案》(2019年),在浙江省水管理平臺統一框架下,聚焦省市縣三級河湖庫保護業務需求,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一庫、一圖、一節點、一應用”為主要建設內容,構建部門協同、智慧監管、公眾參與三位一體的河湖庫保護數字化應用,重構河湖管理工作流程,實現河湖庫保護“業務協同化、管理社會化”,提升浙江省河湖管理現代化水平!笆奈濉逼陂g,開展河流涉水活動數字化動態監測,實現河道采砂、河道漂浮物、河岸垃圾、水域侵占的自動識別、智能監控與自動預警。
專欄六 加強河湖工程數字化管理 強調河湖庫保護數據庫建設;谡憬∷芾砥脚_水利數據倉和河湖庫保護數據庫統一平臺上,借助大數據管理能力,形成標準統一的高質量、高價值的河湖數據資產,并支撐省市縣三級水利管理部門的河湖數據服務,同時滿足水管理平臺的數據共享。數據資料數字化要求包括河湖基礎數據、工程基礎數據、河湖空間數據、河湖監測數據、河湖業務管理數據等,其中工程基礎數據要求提供工程參數具體數據、起止點坐標數據、管理范圍紅線等矢量資料;河湖空間數據要求展示河湖基礎類、管理分區類、管理業務類、景觀文化類、基礎監測類、自然地理類、基礎底圖類等七大類空間信息;河湖監測數據通過公眾上報、督查暗訪、巡河自查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常態化識別以“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四亂”為代表的水域問題,支撐省、市、縣、鄉鎮相關部門線上協同完成問題處理閉環;河湖業務管理數據建設美麗河湖、幸福河、中小河流治理、農村水系治理的申報管理、建設指導、進展統計、驗收考核等功能,為全省各級創建單位、考核專家、主管部門提供在線服務。 加強中小河流建設管理。深化建設管理體制,完善項目法人責任制,規范項目法人組建,完善招標投標制,大力推進水利建設項目電子化招投標,加強標后履約監管;強化質量監管,嚴格執行工程質量責任終身責任制,開展前期技術服務指導、質量抽查、項目建設稽查、資金抽查等手段,強調工程建設規范性,提升工程建設質量水平;加強工程建設全過程管理,迭代整合建設管理數字化應用、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數據管理系統等,實現在建工程度汛風險研判等場景化應用,加大水利工程“數字工地”創建,對人員、安全、質量等要素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全面共享和協同運作,實現規范化建設、科學化管理和智能化監管;強化驗收管理,加強對驗收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業務指導,落實驗收工作計劃和相關責任,保證驗收工作質量。 落實中小河流建后管護。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協調推進河道系統治理、保潔、維修養護等日常工作;推進數字化管理,建設河湖庫保護數據庫,實現中小河流實情數據、信息采集、存儲與共享,為相關決策提供準確、可靠、快捷的數據和信息;加快中小河流水文基礎設施建設,補齊部分水文設施建設標準偏低短板,提升水文預報能力,建立健全水文數據傳輸通道;落實社會參與管理,有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河道治理管理,逐步加大宣傳,提升老百姓的愛河護河意識。 |
(二)地域特色和建設任務
1.杭州市——擁江發展
杭州市以“擁江發展”建設為依托,圍繞發展世界級濱水地區宏偉藍圖,以深化實施“大花園”建設為主線,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擁江枕河、人水相親”的理念,統籌推進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深入挖掘河湖水文化底蘊,構建以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及千島湖為中軸的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的重要展示帶,著力再現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打造美麗中國杭州樣本的鮮明標識。
“十四五”期間,杭州市結合美麗城鎮和鄉村振興建設,協調推進錢塘名城線、湖江養生線、浙西湖山線、江南古韻線、山海廊道線等綠道建設,重點實施中小河流13條,綜合治理項目13項,完成投資20億元,治理河長438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62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從87%進一步提升至91%,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401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5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80公里,完成投資8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60個。
專欄七 杭州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杭州市以千島湖上游中小流域、新安江流域、富春江流域、苕溪流域等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淳安武強溪、東源港、桐溪、梓桐源,臨安區天目溪、南苕溪、昌化溪,建德市壽昌江、胥溪、清渚港、后源溪等13條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形成天目溪“織耕之鄉、富饒天目”、壽昌江“野性艾溪、香溢萬里”、胥溪“子胥溯源、多彩水鄉”、后源溪“紅花青堰、醉美源溪”、武強溪“白鷺輕舞、田園汾口”等特色主題廊道5條,整體上串聯輻射廊道周邊3個風景名勝區、3個4A以上景區、5個特色小鎮、3個重要開發區等,助力杭州打造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其中壽昌江緊緊圍繞“香”、“野”的特點,重點支撐航空小鎮、稻香小鎮等建設需求,打造一條集環境景雅、景色醇美、文化厚重、特色鮮明于一體的“生命安全帶”、“富民產業帶”、“文化景觀帶”、“休閑運動帶”。 |
2.寧波市——港灣水城
寧波市以“港灣水城”建設為依托,圍繞市政府全面建設高水平國際港口名城、高品質東方文明之都,打造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的戰略部署,結合“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以三江為紐帶,以六塘河為骨干,以寧波市域江河干支流為脈絡開展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和農村水系治理,構建“三江成網、六塘織造”港灣水城廊道,打造以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區域為延展的東翼濱海休閑度假區,形成現代港灣水城樣版。
“十四五”期間,寧波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8條,綜合治理項目7項,完成投資24億元,治理河長78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10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從88%進一步提升至90%,重點保護洞橋鎮、泗門鎮、庵東鎮、周巷鎮、溪口鎮等鄉鎮,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0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5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20公里,完成投資7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50個。
專欄八 寧波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寧波市以鄞東南平原、江口平原、余慈平原所涉中小河流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九曲河、小浹江、剡江、西江、十一塘橫江、十二塘橫江等10余條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重點形成小浹江“潮音入耳、帶水盈盈”、九曲河“清流碧波、十里九曲”、剡江“風光旖旎、剡江千尋”等有特色主題廊道7條,整體上串聯輻射廊道周邊1個風景名勝區、2個4A以上景區、2個特色小鎮、2個重要開發區(園區)等與幸福河湖息息相關的自然歷史人文產業元素,在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中,彰顯寧波“山海韻味、甬派風情、國際風尚”的風貌特色,滋養出寧波國際港城和江南水鄉完美融合的獨特神韻之美。其中小浹江依托小浹江整治工程,重點保障中車工業集聚區、北侖臨港工業集聚區等功能區安全發展及開發,串接小浹江水利風景區景觀風貌,起到接軌甬城、連通小港重要紐帶作用。 |
3.溫州市——甌越水鄉
溫州市以山水田園、人文河居、多元濱海形成的浙南美麗大花園三大類風貌區為特色,結合“甌江山水詩路”構建、美麗城鎮和鄉村振興建設,浙南古道線、生態海岸線等綠道建設,以域內甌江、飛云江、鰲江和楠溪江四條風情帶為主軸線,以“三江”、“雁蕩”、“廊橋”、“瓊島”、“云湖”、“濕地”、“塘河”、“楠溪”八大主題核心,重點構筑“一心引領、三區特色、四帶品牌、八大主題、百線千網”的布局結構,加快打造“湖庫相連、江河相通、山水相融、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美麗浙南水鄉,展示城市形象和內涵、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和經濟繁榮發展。溫州市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是推進建設美麗浙南水鄉的主要載體,也是保障溫州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要。
“十四五”期間,溫州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11條,綜合治理項目12項,完成投資10億元,治理河長148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10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從54%進一步提升至68%,重點保護永嘉縣金溪鎮、橋下鎮、平陽縣水頭鎮、鳳臥鎮、文成縣西坑鎮、南田鎮、泰順縣雅陽鎮、彭溪鎮等20多個鄉鎮,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長度47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3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50公里,完成投資6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40個。
專欄九 溫州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溫州市以楠溪江、鰲江和飛云江流域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永嘉縣西溪、小楠溪、鶴盛溪(東皋溪)、巖坦溪,平陽縣鰲江、帶溪、鳳臥溪,文成縣峃作口溪、泗溪、玉泉溪,泰順縣沙埕港等11條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重點形成小楠溪“花香沁人心、詩藝小楠溪”、巖坦溪“山水源頭、十里揚帆”、鶴盛溪“靈動靈韻、山水鶴盛”、鰲江“綠滿山間、怡然水岸”、玉泉溪“慢城溪景、僑韻芝溪”、沙埕港“雅致會甲、慢行尋青”等6條特色主題廊道,串聯輻射廊道周邊4個風景名勝區、3個水利風景區、4個4A景區、7個特色小鎮、7個開發區(園區)等與幸福河湖息息相關的自然歷史人文產業元素,為山區防洪安全保駕護航,為美麗鄉村增色添彩,為“美麗浙南水鄉”建設擦亮水利底色。 |
4.嘉興市——新型田園水鄉
嘉興以新型田園水鄉主題風貌為特色,結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鄉村振興及美麗城鎮建設,構建“烏鎮-鹽官(海寧潮)-超山-丁山湖-塘棲古鎮-京杭大運河”水鄉旅游環線,發掘江南水鄉特色的古鎮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化品質的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建設水清岸綠天藍,宜居宜業宜游、富饒和諧幸福的江南水鄉典范,發揮嘉興市對水利在長三角一體化核心區示范區建設上的更大作用。
“十四五”期間,嘉興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12條,綜合治理項目13項,完成投資24億元,治理河長399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4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長度213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6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80公里,完成投資8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60個。
專欄十 嘉興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嘉興市以運河流域涉及中小河流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嘉善塘、伍子塘、大寨河、廣陳塘、平湖塘、長山河、上塘河、濮院港、北永興港、百步亭港、里洪塘、古蕩河等12條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形成長山河“繽紛潮鄉 洛水攬洲”、古蕩河“樂活山水夢回古蕩”、伍子塘“古韻今風伍子塘”、濮院港“煙雨水韻沃野鄉趣”等4條獨具嘉興特色的主題廊道,串聯起水岸周邊1個風景名勝區,2個水利風景區,4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5個4A景區,9個特色小鎮,9個開發區(園區)和1個田園綜合體等7種不同類別共計31個幸福元素,展現“江南詩畫美窗口”,助力“五彩嘉興”蝶變躍升。 |
5.湖州市——夢里水鄉
湖州市依托“清麗苕溪、古今輝映”、“生態湖濱、夢里水鄉”、“詩畫運河、璀璨文明”三大主題,結合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城鎮建設、大花園建設、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以及錢塘名城線、浙西湖山線等綠道建設,及古鎮、竹海、太湖、文房、名山、濕地、溇港、古跡等特色景觀文化節點,打造“三帶十區八線”夢里水鄉。
“十四五”期間,湖州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7條,綜合治理項目8項,完成投資20億元,治理河長552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483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從83%進一步提升至98%,重點保護和平鎮、天荒坪鎮、下渚湖街道、泗安鎮、林城鎮等鄉鎮。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長度334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6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80公里,完成投資8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60個。
專欄十一 湖州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湖州市以西苕溪、泗安塘、合溪等流域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長興縣西苕溪、泗安塘、合溪,安吉縣西苕溪、南溪、渾泥港、滸溪,德清縣湘溪等7條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重點形成南溪“江源之溪 活力南溪”、滸溪“滸溪時代 優雅竹溪”、泗安塘“靈山秀水 景勝文昌”、長興港“醉美太湖風光 澤潤生態合溪”等7條特色主題廊道,整體串聯起水岸周邊1個風景名勝區,2個水利風景區,4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5個4A景區,9個特色小鎮,9個開發區(園區)和1個田園綜合體等7種不同類別共計31個幸福元素,最終實現安全水網更高標、資源水網更保障、生態水網更宜居、文化水網更特色、管理水網更高效的五網水脈,助力湖州展現獨特水鄉魅力,擦亮“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金名片。其中西苕溪作為安吉縣與長興縣城市、旅游、產業等多主體綜合發展軸,依托長興縣西苕溪流域(長興南片)綜合治理工程與安吉縣西苕溪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兩大工程,重點保障浙江省安吉經濟開發區、安吉靈峰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浙江省湖州經濟開發區等功能區安全支撐及區域開發,串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特色風貌,依托竹子博覽園、天使小鎮、兩山創客小鎮、太湖健康蜜月小鎮等特色小鎮、旅游及古鎮資源,打造凸顯西苕溪特色景觀文化帶的特色廊道。 |
6.紹興市——現代東方水城
紹興市以“現代東方水城”建設為依托,圍繞市政府打響新時代“名士之鄉”“先進智造”“文化名城”“稽山鑒水”“楓橋經驗”金名片,結合“浙東唐詩之路”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振興建設,以及山海廊道線、生態海岸線、繽紛行旅線、浙東詩路線、江南古韻線等綠道建設,以湖蕩密布、街巷依水、古橋聯袂為特色,以古城為核心,以古運河為紐帶、以會稽山為脊梁、以歷史文化為脈絡,著力構建“兩江十湖一城”現代東方水城格局。
“十四五”期間,紹興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5條,綜合治理項目5項,完成投資6億元,治理河長51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5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達到96%,重點保護五泄鎮、草塔鎮、大唐鎮、石璜鎮、漓渚鎮等鄉鎮。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長度13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4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20公里,完成投資6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40個。
專欄十二 紹興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紹興市以長樂江流域、楓橋江流域、五泄江流域、開化江流域所涉中小河流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柯橋區蘭亭江,嵊州市石璜江,諸暨市開化江、五泄江、楓橋江等5條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重點形成蘭亭江“蘭亭故里、書法圣地”、石璜江“清流潺潺、詩路石璜”、五泄江“青山挺秀、飛泉成泄”等特色主題廊道5條,其中五泄江依托諸暨市五泄江流域綜合治理(二期)工程,重點保障五泄鎮、大唐鎮、草塔鎮等鄉鎮,以及水韻小鎮、襪藝小鎮等特色小鎮安全發展及開發,串聯起五泄風景名勝區,構筑五泄生態長廊,展現襪業商務綠芯。整體上串聯輻射廊道周邊1個風景名勝區、2個4A以上景區、2個特色小鎮、1個重要開發區(園區)等與幸福河湖息息相關的自然歷史人文產業元素,展現“浙東唐詩之路”必經之地的詩路魅力。 |
7.金華市——浙中生態廊道
金華市以“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為依托,圍繞市政府“發展金義都市區、共建大金華”的戰略部署,結合“浙中詩路”構建、美麗城鎮和鄉村振興建設,以及錢塘名城線、湖江養生線、浙中綠谷線、繽紛行旅線等綠道建設,以金華市域江河干支流為脈絡開展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區域打通水系、貫通水脈,串聯散落的山水林田湖草,輻射金華市全域構建“浙中錦繡生態廊道、婺水流金八詠華章”八婺浙中水鄉網,共筑金義都市區詩意水岸家園,推動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金華樣板。
“十四五”期間,金華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16條,綜合治理項目16項,完成投資18億元,治理河長191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24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從79%提高至94%,重點保護孝順鎮、鄭家塢鎮、新宅鎮、桐琴鎮、泉溪鎮、湯溪鎮、羅埠鎮、洋埠鎮等鄉鎮。新增濱水綠道等岸線長度192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5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20公里,完成投資7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50個。
專欄十三 金華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金華市以錢塘江流域、甌江流域、椒江流域所涉中小河流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八仙溪、孝順溪、厚大溪、莘畈溪、武義江、小安溪、宣平溪、壺源江、大陳江、始豐溪、赤溪、游埠溪、白溪、檉溪、義烏江、吳溪等16條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形成八仙溪“問道八仙、浙中清心”、孝順溪“智城田園、金義新區”、武義江“修養福地武義江”、義烏江“活力商埠、碧水商城”、游埠溪“古韻風華、雙溪尋夢”、白溪“古韻濕意、耕讀白溪”、宣平溪“宣蓮漣漪、隱逸畫卷”、壺源江“太極壺源、秘境桃源”、大陳江“義浦同城、緣定大陳”、吳溪“佛堂文化、多彩赤岸”等特色主題廊道10條,其中義烏江作為義烏市城市綜合發展軸重點依托義烏市義烏江美麗城防工程,重點保障雙江湖科教園區、東陽經開區、絲路金融小鎮等功能區安全發展及開發,串接雙江湖景觀風貌,依托佛堂古鎮、田心村、U然田園綜合體等古鎮、美麗鄉村及農業基礎資源,打造凸顯國際商貿城特色的商業旅游特色廊道。整體上串聯輻射廊道周邊4個風景名勝區、7個4A以上景區、7個特色小鎮,10個重要開發區(園區)等與幸福河湖息息相關的自然歷史人文產業元素,全面激活浙中水鄉生態涵養功能,助力浙中生態廊道建設。 |
8.衢州市——詩畫風光
衢州市以錢江源頭、秀麗山水、人文水道為特色,結合鄉村振興、美麗城鎮,浙西湖山線、錢塘名城線、浙南古道線等綠道建設,以“一江兩港”(衢江、常山港、江山港、馬金溪)為軸線,提升水岸品質,建成“四水七美”的衢州有禮幸福Y軸詩畫風光帶,打造最有發展活力、最具文化魅力、最聚幸福人氣和最帶產業發展的水岸經濟帶,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衢州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15條,綜合治理項目14項,完成投資47億元,治理河長450公里,其中堤防(護岸)加固及新建150公里,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堤防達標率從56%提高至86%,重點保護全旺鎮、大洲鎮、橫路辦事處、樟潭街道、高家鎮、灰坪鄉、萬田鄉、九華鄉、上方鎮、峽川鎮、蓮花鎮、新昌鄉、芳村鎮、招賢鎮、江山市域區、清湖街道等40多個街道和鄉鎮;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長度437公里;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40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150公里,完成投資6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40個。
專欄十四 衢州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衢州市以衢州市西片區水系、芝溪、芳村溪、江山港流域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衢江區上下山溪流域、芝溪、廟源溪、芳村溪、龍繞溪、虹橋溪、馬尪溪、蘇莊溪、池淮溪、龍山溪、靈山港、江山港、大橋溪等15條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重點形成芝溪“東區花園、農旅芝溪”、靈山港“靈動靈溪、活力無限”、江山港“浪漫水道、百里須江”、池淮溪“醉香池淮、風情畫廊”、芳村溪“柚茶芳村、香飄萬里”、廟源溪“醉美兩溪、最美溪灘”、上下山溪“白鷺之洲、幸福之源”、龍繞溪“山水柚都、多彩龍繞”等特色主題廊道8條,整體上串聯輻射廊道周邊5個風景名勝區,6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1個4A景區,12個特色小鎮,13個園區,1個田園綜合體,7個歷史文化名城和5個風景名勝區等諸多自然歷史人文產業相關的幸福元素,著力打造“衢州有禮、幸福水岸”新格局,實現“幸福水域、兩岸輻射、縱深發展、全域幸!钡拿篮迷妇。其中江山港作為江山市母親河,重點依托江山港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串聯月亮湖水利風景區、峽里湖水利風景區、江郎山風景名勝區等重要旅游文化資源,彰顯了大陳鄉大陳村、鳳林鎮南塢村、江山市廿八都鎮等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人文資源風貌,重點保障了江山經濟開發區、蓮花山工業區、江山木藝時尚小鎮、江山光谷小鎮等工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的全面開發和快速發展,著力打造江山港“浪漫水道、百里須江”特色主題廊道。 |
9.舟山市——海島風情花園
圍繞舟山市政府提出“海洋經濟先導區,國際性的港口與海島旅游城市”的戰略部署,結合鄉村振興和美麗城鎮建設,以及江南古韻線綠道建設,以“海島風情花園”為主題,以定海區海島山海風情為主線,西部突出歷史古城定位,東部彰顯漁港文化,兼山海形勝,映古今文化,打造獨具魅力的海上花園城市。
“十四五”期間,舟山市重點實施中小河流打包項目1項,完成投資2億元,治理河長26公里,重點保護雙橋街道、馬岙街道、鹽倉街道、金塘鎮等鄉鎮;開展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長度50公里,新增濱水綠道等親水岸線30公里,完成投資1億元,預計創建“水美鄉鎮”10個。
專欄十五 舟山市中小河流建設要點 舟山市以中小片區為建設重點,加快推進定海區群島水系、六橫島中小流域-雙塘片、集聚區新港工業區二期水系等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形成金塘片“千古一脈情,大柳碧波情”、雙橋片“木偶戲游,山水雙橋”、馬岙片“海鄉古韻,秀美馬岙”、鹽倉片“煮海流韻、毓秀鹽倉”等特色主題廊道4條,統籌海島古城、十里漁港等多種風景文化的特色風貌。 |
10.臺州市——山海水城
.......................
附件:《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