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水安全工作,把水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是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水安全是指水旱災害總體可控,城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態系統基本健康,水環境狀況達到優良,涉水重大安全風險挑戰可有效應對,其他重要涉水事務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水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依據《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貫徹落實全國水安全戰略規劃和全國“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思路有關要求,是省政府確定的省“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是指導全省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依據。
一、現實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十三五”水利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全省各級水利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踐行“十六字”治水思路,深化實施“五水共治”,深入貫徹“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監督管理,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浙江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基本完成。
著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鞍夙椙|”防洪排澇工程全面推進,建成欽寸、黃南等7座大中型水庫,新增水庫總庫容5.1億立方米,加固干堤海塘720公里,主要江河干堤達標率提高至87%,新增強排能力2050立方米每秒,杭嘉湖、蕭紹、寧波等平原強排基本成網。完成623座水庫除險加固、3020座山塘整治、148萬畝圩區綜合整治。成功防御了“利奇馬”“鲇魚”等超強臺風和太湖、錢塘江流域各兩次大洪水,全省水庫無一垮壩,主要江河堤防、標準海塘及閘站無一決口,因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和年均洪澇災害損失率降至歷史最低。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新昌欽寸水庫、杭州千島湖引水、舟山大陸引水二期等一批重點水源及引調水工程相繼建成發揮效益,新增工程年供水能力15.9億立方米,杭州、寧波等重點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1054萬農村人口飲用水達標提標,基本實現城鄉同質、縣級統管。實施美麗河湖建設,治理河流5000余公里,創建省級美麗河湖316條(個),河湖庫塘清淤3.69億立方米,實現了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的目標,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406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21個百分點,在全國率先完成小水電清理整改,河湖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五年累計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40項,完工119項,完成投資2880億元。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美麗河湖”建設連續兩年入選省政府十大民生實事,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
全面加強管理改革,提高行業發展能力。水資源管理全面加強,啟動節水行動,93%的縣(市、區)完成節水型社會達標創建,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37.1%,在保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用水總量下降9.6%;《浙江省水資源條例》修訂實施。水旱災害防御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重要流域防洪規劃和調度方案迭代完善,錢塘江流域防洪減災數字化平臺在2020年新安江水庫防洪調度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河湖管理手段不斷創新,河湖長制全面建立,在全國率先出臺《浙江省河長制規定》和《浙江省水域保護辦法》,河湖水域實現動態監管,河湖“四亂”問題動態清零。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出臺10項規程和地方標準,完成萬余處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水利工程建設安全規范,建設質量連年保持水利部考核A級,項目總承包EPC、全過程咨詢等建設管理模式快速發展。省市縣三級監督體系基本建立,農飲水、水庫安全運行等重點領域監管取得成效。水利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全省水文測站實現水位、雨量自動監測,浙江省水管理平臺集成運行,“智慧水利”試點先行。水利改革創新不斷深入,水利“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進,水利事項實現100%網上辦,平均辦事效率提速近七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完成。重大水利科技研究取得一批管用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推廣水利先進實用技術48項。水利法規體系日趨完善,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水利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水利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我省水安全處于基本安全狀態,水資源管理、河湖長制、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智慧水利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為爭創水利現代化先行省打下了良好基礎。
表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類 別 | 序 號 | 指標名稱 | “十三五” 規劃目標 | “十三五” 期末完成 |
約 束 性 | 1 | 用水總量控制(億立方米) | [<224] | [163.9] |
2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 20 | 50.1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 [<24] | [15.0] |
3 |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率(%) | 23 | 37.1 |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立方米) | [<35] | [27.4] |
4 |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 [>78] | [97.5] |
5 | 大中型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合格率(%) | [100] | [100] |
預 期 性 | 6 | 河湖庫塘清污(淤)量(億立方米) | 3.5 | 3.69 |
7 | 縣(市、區)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率(%) | [67] | [93] |
8 | 新增強排能力(立方米每秒) | 2000 | 2050 |
9 | 新增工程年供水能力(億立方米) | 15 | 15.9 |
10 | 新增水庫總庫容(億立方米) | 5 | 5.1 |
11 | 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人口(萬人) | 803 | 1054 |
12 | 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萬畝) | 100 | 118 |
注:1. [ ]為期末達到數,其余為期內完成值,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采用2015年可比價。
2.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主要針對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的717個重點水功能區,評價指標為COD、氨氮兩項指標。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我省將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水安全保障面臨新的使命和機遇。
1.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水利提出了新要求
進入新發展階段,水利工作需要在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等方面實現升級,在提升防洪標準、增強水資源供給韌性、全域建設幸福河湖等方面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把握根本宗旨、堅持問題導向、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貫穿于水利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堅持系統觀念,持續推進改革,提升創新能力,完善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提高水利領域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通過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拉動內需,增加有效供給,為暢通經濟循環作出水利貢獻。
2.建設“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給水利提出了新任務
我省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我省構建與國家戰略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格局,統籌現狀基礎條件和規劃發展目標,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體現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的水利標志性成果,高水平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
3.數字化改革為水利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水利必須加力加速、盡快融入,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以水利數字化改革撬動各方面改革,推動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行業管理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提供支撐,大力提升管理服務質量、效率和公信力。
4.建設幸福河的號召要求水利有新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水利須積極謀劃共建共享治水新路徑和便民富民新舉措,持續提高河湖系統治理水平,進一步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使幸福河湖建設成為促進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讓水利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5.“國家水網”建設為水利帶來新機遇
建設國家水網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決策,是新階段水利建設的總抓手,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浙江水網建設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之策。我省水利要抓住機遇、順勢而上,爭取將我省重要江河和重大水利工程納入國家水網工程體系,集中力量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優布局、利長遠的重大工程,解決防洪薄弱環節,提升資源保障水平,全力構建安全美麗的“浙江水網”。
(三)存在問題
對照我省高質量發展要求、現代化先行省目標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省水安全保障還存在一些明顯短板。城市整體防洪標準不高,部分城市新區未得到有效保護,水庫除險加固任務艱巨,小流域山洪還存在突出風險。全省域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尚未形成,多源互濟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仍不完善,農村飲用水水源保障不足。幸福河湖建設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差距,河流生態需水未能優先滿足。水利數字化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水利信息感知、處理能力和社會化應用等相對滯后;水利工程重建輕管、重大輕小、重主體輕配套等現象仍然存在。貫徹落實“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制度體系不夠健全,政府與社會協同治水的投融資機制有待深化,基層水利隊伍力量明顯不足。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以強化我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水安全保障為目標,堅持“黨建統領、業務為本、數字賦能”的浙江水利工作基本要求,構建完善“浙江水網”,打造“重要窗口”水利標志性成果,逐步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爭創水利現代化先行省。
(二)基本原則
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安全。以滿足人民群眾進入新發展階段對水安全不斷提高、日益多元的需求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提升水災害防御、水資源供應、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生態優先,人水和諧。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合理安排生活、生態、生產用水,協調好涉水活動與水生態、水空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系統治理,拓展功能。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城市鄉村、水下岸上,系統解決水問題。加強部門間治水協同,拓展水工程與水域空間的綜合功能,增強水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十四五”期間解決防汛薄弱環節的重要批示精神,把加快解決防洪薄弱環節作為“十四五”的首要工作,完善防洪工程體系。
數字賦能,綜合提升。將數字化改革貫穿水利工作全過程,推動治水領域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系統性重塑,整體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高水平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浙江水網”總體格局
水利工程網絡化是水利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建設水網是系統思維、系統方法在治水領域中新的具體實踐。通過形成網絡,豐富水流的交換途徑、提高交換效率,水工程協同綜合,水信息實時集成,在更廣的空間范圍、更大的時間尺度、更高的智慧化水平上,對水資源進行調節,進而有效提高防汛抗旱、資源配置、水生態修復的效能和韌性。
在全省域以主要河流湖泊為基本脈絡,以海塘和堤防工程為安全屏障,以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洪水分泄通道為水系溝通手段,以重要湖庫閘站為調節樞紐,形成水網的工程基礎;建設集涉水信息采集、集成、分析、預警、控制、調度于一體的智能網絡,形成工程和智能管理交相呼應,水系互聯、生態綠色、體系完備、標準適宜的浙江水網。防洪保安網、水資源配置網、幸福河湖網和智慧水利網是“浙江水網”在不同維度的映射,四張網相互聯系,是“浙江水網”大系統的子系統。
洪澇可防、風險可控的防洪保安網。以海塘工程和堤防工程為基本屏障,城市防洪工程形成區域封閉圈,大中型水庫、水閘和泵站作為洪(澇)水調控的樞紐,高速水路、分洪通道實現洪水在不同區域的快速交換,著力形成“一帶五原八江百城千庫”的立體化防洪減災體系。上蓄、中防、下排、外擋并舉,統籌推進海塘安瀾千億工程,筑牢沿海地區防臺御潮安全帶;建設五大平原高速水路工程,增強澇水外排能力;實施主要江河干堤提標加固及生態化改造,補強近百座城市及重要城鎮防洪薄弱環節;推進水庫增能保安工程,實施千余座水庫的新建、提升改造、除險加固和系統治理。系統提升洪澇災害防御能力,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互聯互通、多源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網。以江河源頭地區的控制性工程為主要水源,以河口水利樞紐為水源調配的重要補充,以引調水骨干工程為平衡不同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著力形成“六源三灣十中樞八通道”的水資源配置大格局,輔以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管理手段,提高供水韌性和應對極端干旱能力。
功能融合、人水和諧的幸福河湖網。以八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為主要脈絡,以中小河流為次級網絡,以湖泊水庫為重要節點,著力形成“八帶百廊千明珠萬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將河流湖泊及濱水岸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治理,保障河湖生態流量、維持河湖自然形態,在實施傳統的筑堤防洪、引水灌溉等基礎上,采取水生態修復措施,同時,綜合采取源頭污染防控、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環境整治、土地綜合治理等手段,同步建設農村交通、休閑健身、文旅康養等基礎設施,優化濱水岸線布局,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供優質發展空間,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智慧高效、融通共享的智慧水利網。圍繞防洪保安、水資源配置、幸福河湖等三個體系的高效運行、科學調度,以水流、水空間、水工程為對象,建設全面覆蓋、實時精準的信息基礎設施,提高信息感知、數據處理、趨勢預測、調度決策輔助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實現在數字空間對三個體系的準確表達和有效控制,形成與實體工程網相對應的智慧水利網。
(四)發展目標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水安全保障體系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基本實現高水平水利現代化。建成洪旱無虞、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的“浙江水網”,防洪工程體系完善,防洪御潮能力達到國際同類地區先進水平;全省域互聯互通、互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形成,水資源集約節約水平國內領先,糧食安全需水全面保障;全面建成幸福河湖,河湖水系生態健康;水法規體系健全,涉水事務監管精準高效,水文化繁榮發展,充分發揮協調人水關系的基礎作用;高水平建成智慧水利,水利發展內在動力強勁。黨全面領導的高效執行體系在水利行業全面形成,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深入推進,“清廉水利”全面建成。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窘ǔ砂踩利惖摹罢憬W”框架,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水利數字化改革全面推進,形成一批“重要窗口”水利標志性成果。
一是構建完善“浙江水網”的基本框架。重要流域、區域防洪突出薄弱環節全面消除,國家和省級水網架構層次明晰、相互銜接,浙江水網在防范風險、配置資源、修復生態等方面作用充分發揮。
——解決防洪突出薄弱環節,構建高標準防洪保安網。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方法,協調好防洪和資源配置、生態修復的關系,全面解決防洪突出薄弱環節。堤頂高程不足、結構薄弱等問題海塘全面提標加固,建成一批高標準生態海塘;病險水庫山塘及時加固處理,病險率控制走在全國前列;小流域山洪預警措施完善,山洪災害系統治理?h級以上城市防洪(潮)排澇能力基本達標,具備抵御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重要河流基本建有控制性工程,平原高速水路有序推進,八大流域干流堤防全面達標,五大平原排澇能力基本達到20年一遇,跨流域區域調節洪水的分洪通道謀劃推進,蓄滯洪區布局優化,流域洪澇調度精準有序。
——保障城鄉供水安全,構建高水平水資源配置網。城市供水實現“一源一備”;全省供水水庫調蓄庫容達我省水資源總量的22%;提高浙東引水等一批既有水資源配置骨干工程的輸配水能力,建成甌江引水等一系列工程,恢復增強烏溪江引水等工程能力,努力形成浙北、浙東、浙中三大區域配水通道框架。農村供水水源穩定,農村規;┧丝诟采w率達到85%以上;大中型灌區灌溉供水保證率全面達標。
——維護河湖健康活力,構建高品質幸福河湖網。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實現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的迭代升級。形成行洪通暢、生態良好、功能綜合、文化彰顯的幸福河湖主要脈絡,打造安全流暢、水清景美、生態健康、富民惠民的次級網絡,城鄉居民15分鐘親水圈覆蓋率達到85%;河湖管控制度完善,基本水面率保持在5.66%以上。河湖生態價值轉化通道全面打通,全民愛水護水氛圍濃厚。
——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構建高效能智慧水利網。水利智能感知體系與一體化應用體系基本構建,精準協同高效的智慧水網初步形成,水庫和有重點防洪任務的河流水文監測、大中型水庫安全監測、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監測實現全覆蓋,初步實現洪水實時預報、工程實時調度、風險及時預警、涉水行為實時監控;拘纬伤畔⒒A設施體系,數字水庫、數字河湖等在全國示范引領。
二是基本實現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涉水事務監管能力持續增強,重點領域改革有所突破,“黨建引領、業務為本、數字賦能”的工作體系全面形成。水法規體系基本健全,水利監督管理機制基本完善;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監測預報預警調度與應急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落地見效,水資源節約、保護、開發、利用等環節得到有效監管;河(湖)長制提檔升級,河湖空間及涉水行為有效監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管水護水;水利工程建設標準與質量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三化”改革取得實效。政府主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更加完善,水利資產資源價值轉化和反哺路徑不斷完善,水利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浙江水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水利隊伍能力與建設管理要求相適應。
三是全面推進水利數字化改革。數字化改革理念和思維深入人心,數字化手段成為工作主要方式,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利業務深度融合!耙粩狄辉础钡臄祿芾頇C制有效運轉,信息數據共建共享基本實現,水利數字化決策、服務、執行、監督、協同治理體系基本構建,水事務應用場景全面實現數字化重塑。
四是形成“重要窗口”的水利標志性成果,爭創水利現代化先行省。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為著力點,體系完備、安全美麗的“浙江水網”建設先行示范,奮力打造海塘安瀾、小型水庫系統治理、水旱災害精準防控體系等浙江樣板;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出發點,普惠共享、群眾有感的全域幸福河湖和城鄉同質飲水建設走在前列;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精密智控、高效服務的智慧水利和行業監管工作引領全國;堅持“節水優先”,打造生態綠色、節約集約的南方豐水地區節水標桿省份。
表2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主要指標表
類別 | 序號 | 指標名稱 | “十三五”完成 | “十四五”目標 | 指標類型 |
節約用水 | 1 | 用水總量(億立方米) | 163.9 | <196 | 約束性 |
2 |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率(%) | [37.1] | [16] | 約束性 |
其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 [50.1] | [16] | 約束性 |
3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 0.602 | 0.615 | 預期性 |
防洪保安 | 4 | 海塘工程病險消除率(%) | 75 | 95 | 約束性 |
5 | 城市防洪達標率(%) | 80 | 95 | 約束性 |
6 | 小型水庫系統治理達標率(%) | / | 95 | 預期性 |
7 | 水旱災害損失率(%) | (0.34) | (<0.32) | 預期性 |
水資源配置 | 8 | 城鄉供水水源保障達標率(%) | 75 | 95 | 預期性 |
9 | 農村規;┧丝诟采w率(%) | 78 | 85 | 預期性 |
幸福河湖 | 10 | 基本水面率(%) | 5.66 | ≥5.66 | 約束性 |
11 | 水土保持率(%) | 92.4 | 93.2 | 預期性 |
12 | 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 | / | >95 | 預期性 |
13 | 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 | / | >90 | 約束性 |
14 | 城鄉居民15分鐘親水圈覆蓋率(%) | / | >85 | 預期性 |
智慧水利 | 15 | 水事務智能化應用場景覆蓋率(%) | / | 60 | 預期性 |
16 | 大中型水庫安全監測自動化覆蓋率(%) | / | 98 | 預期性 |
注:1)帶()指標為5年平均值,帶[ ]為5年累計數,其余為期末達到數。
2)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是指2025年較2020年下降率。
3)水旱災害損失率指水旱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例。
4)城鄉供水水源保障達標率是指城鄉供水水源保障能力達標的縣(市、區)數量占全省的比例。城鄉供水水源保障能力達標從水量、水質和應急備用等方面綜合評價。
5)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是指達到生態基流考核要求的重點河湖控制斷面數量占重點河流控制斷面總數量的比例。重點河湖是指納入生態流量管控的河流。
6)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是指劃定了河湖管理范圍、明確了岸線功能分區和管理要求的重要河湖數量占重要河湖總數量比例。重要河湖是指設立了省級河湖長的河流和湖泊。
7)水事務智能化應用場景覆蓋率指水利數字化改革核心業務中建設智能化應用場景占所有應用場景的比例。
三、補短板鍛長板,構建完善“浙江水網”
“十四五”期間,開展八大工程建設,逐步完善“浙江水網”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推進海塘安瀾千億、水庫增能保安、平原高速水路、主要江河堤防等工程,筑牢防洪保安網堅實屏障;扎實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提高水資源配置網供給韌性;全域實施幸福河湖工程,厚植幸福河湖網生態底色;迭代升級數字水利工程,增強智慧水利網感知能力;持續深化鄉村振興水利工程,織密“浙江水網”。
(一)海塘安瀾千億工程
以防范重大風險為出發點,系統運用區域連通、塘頂貫通、內外互通、功能融通、政策打通舉措,協同推進海塘安全提標、生態提質、融合提升、管護提效,建設安全可靠、綠色生態、功能綜合、運行高效的海塘工程體系,實現海塘安瀾。到2025年,開工建設1000公里海塘,全面消除485公里問題海塘的安全隱患,“安全+”交通、文旅、生態示范成效初步顯現,海塘管理產權化、物業化、數字化全面推行。因地制宜采取拼寬增穩、打樁固基、拋石抗沖、固坡防浪、塘河排水等措施,提高海塘安全度;統籌自然岸線和海塘人工岸線,因地制宜采取打造生態廊道、生態化改造塘身結構、改善海塘內外互通性等措施,提升海塘岸線生態品質;打造開放共享的車行、騎行、步行貫通走廊,建設一批有歷史、有內涵、有故事、各美其美的文化長廊,提高海塘與深水岸線利用、漁港建設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水平,協同發揮海塘綜合功能。
專欄一 海塘安瀾千億工程
環杭州灣區海塘。實施杭州南北大塘、蕭圍西線、蕭山區浦陽江治理、海寧百里錢塘綜合整治提升、海鹽秦山至敕海廟段、寧波杭州灣新區段等海塘提標加固工程。 浙東沿海海塘。實施舟山海洋集聚區、舟山千島中央商務區、臺州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臨海市南洋涂、溫州甌江口產業集聚區、溫州浙南產業集聚區等海塘提標加固工程。 |
(二)水庫增能保安工程
統籌考慮洪水出路和資源化利用,增蓄、提能、分滯并舉,系統提升江河源頭洪水調蓄能力。到2025年,新增水庫總庫容5億立方米,新增和恢復水庫防洪庫容2億立方米。在錢塘江、甌江、曹娥江等流域新建一批控制性工程,進一步增強上游蓄洪能力。根據新形勢新需求,完善已建大中型水庫功能,提升改造一批水庫規模,挖掘水庫效用潛力。謀劃布局一批流域分洪滯洪工程,推動椒江等河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創新思路解決安華水庫等一批長期未解決的遺留問題。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以“三通八有”為目標全面實施小型水庫系統治理。
專欄二 水庫增能保安工程
大中型水庫工程。建成衢州開化、寧波葛岙、臨安雙溪口、義烏雙江、三門東屏、遂昌清水源、磐安流岸等10座水庫;力爭麗水蓮湖、紹興鏡嶺、臺州椒江河口水利樞紐、衢州寺橋、嵊州三溪等水庫開工建設。 水庫提升改造工程。實施杭州青山、諸暨陳蔡、慶元蘭溪橋、臨安里畈等10座大中型水庫提升改造;力爭衢州湖南鎮、諸暨安華等水庫提升改造開工建設。 蓄洪分洪工程。實施平陽南湖分洪、余姚小涇浦蓄滯等工程;開展杭州南湖分洪通道、東苕溪應急東分通道、寧波海曙調蓄湖等前期研究。 大中型水利工程除險加固。開展黃巖佛嶺、金華金蘭、象山平潭、鹿城仰義等9座中型水庫和衢州長風等大中型閘站除險加固。 小型水庫系統治理。開展核查評估,實行分類處置,強化責任落實,深化標準化管理,完成4000座小型水庫系統治理。 |
(三)平原高速水路工程
以拓浚通道、加高堤防、河隧結合、泵閘聯運、多級強排等工程手段,建設平原高速水路,加大排水通道源頭和排水口門之間的水位落差,實現澇水快排,以適應我省土地資源緊缺、沿海平原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條件。到2025年,建設高速水路3條以上,新增強排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在杭嘉湖、蕭紹、寧波、溫黃、溫瑞等沿海平原布局高速水路,建立骨干河道、聯通河道、毛細河網等三級平原河網體系,逐步建成功能清晰、分級管控的平原高速水路網,進一步增強平原排澇能力,并為實現平原清水打好基礎。與發展改革、建設等部門加強銜接,重點協調流域防洪排澇與城市排澇需求,明確平原城市的地面控制高程和外江控制水位,為破解城市“看!彪y題提供水利條件。先行推進嘉興、湖州南太湖新區等平原地區河網水系重構,整體打造具備防洪、排澇、生態、景觀等綜合功能的水系格局。
專欄三 平原高速水路工程
杭嘉湖平原。實施擴大杭嘉湖南排后續、杭嘉湖北排通道、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骨干排澇等21項工程。 蕭紹平原。實施杭州大江東片外排、紹興袍江片東入曹娥江排澇、杭州灣南翼平原排澇等7項工程。開展浙東運河綜合整治等工程前期研究并爭取開工。 寧波平原。實施余姚擴大北排、慈溪北排等10項工程。開展海曙沿山導流河、大嵩江綜合整治等工程前期研究并爭取開工。 臺州沿海平原。實施路橋青龍浦、溫嶺南排、玉環漩門灣拓浚排澇、臨海大田平原排澇二期等10項工程。 溫州沿海平原。實施溫瑞平原排澇、樂柳虹平原排澇、江西垟平原排澇、蒼南縣江南垟平原骨干排澇、平陽瑞平平原排澇、龍港新城排澇調蓄等12項工程。 |
(四)主要江河堤防工程
根據發展需求,復核確定主要江河、重要城市的防洪標準,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增強服務城市的功能,統籌固堤保安、筑堰護灘、通徑造景等綜合措施,實施江河干堤提標加固及生態化改造。到2025年,提升加固干流堤防300公里,確保城市防洪保護圈閉合。重點實施錢塘江、椒江、飛云江等流域干堤加固,開展杭州、臨海等城市防洪提標加固建設,補強城市擴展區防洪薄弱環節,預留應對超標準洪水的應急措施。
專欄四 主要江河堤防工程
環太湖及東苕溪治理工程。實施環湖大堤(浙江段)后續、東苕溪防洪后續西險大塘達標加固等工程。 錢塘江治理工程。實施富陽富春江治理、北支江綜合整治、建德三江治理提升改造、永康城市防洪、諸暨浦陽江治理三期等19項工程。 甌江治理工程。實施鹿城戍浦江河道整治、麗水大溪治理提升改造等4項工程。 甬江治理工程。實施奉化東江剡江堤防整治二期、海曙鄞江堤防整治、余姚下姚江堤防整治、奉化江干流堤防整治等4項工程。 椒江治理工程。實施臺州椒江治理、仙居永安溪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二期、臨海城市防洪二期等4項工程。 飛云江治理工程。實施瑞安飛云江治理二期、文成縣城防洪提升等3項工程。 |
(五)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
貫徹落實《浙江省水資源條例》,編制完成省市縣三級水資源節約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完善“六源三灣十中樞八通道”水資源配置格局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新安江、湖南鎮、灘坑、珊溪、緊水灘等“浙西南五庫”及太湖的戰略水源作用,使之成為我省水資源配置體系中的龍頭,研究錢塘江南北源溝通、沿海水庫鏈連通等工程措施。提高浙東引水向杭州灣南翼曹娥江大閘的輸水能力,開展椒江河口水利樞紐、楠溪江河口大閘的前期研究,增加杭州灣、臺州灣、溫州灣的水資源保障能力。推進臺州長潭水庫增容清淤、紹興湯浦水庫擴容、安吉老石坎水庫擴容等水資源配置樞紐建設。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擴大原水管網互聯互通覆蓋范圍,串聯已建在建水源,加大優質水資源豐沛地區向舟山等缺水地區配置,重要城市努力實現多個水源連通,力爭形成環網。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因地制宜配套建設再生水、雨水集蓄利用和海水淡化設施。到2025年,新增年引供水能力15億立方米,其中水庫優質水年供水量4億立方米,系統解決2020~2021年冬春干旱暴露的水資源保障突出問題,提高全省供水系統韌性和干旱風險防控能力。
專欄五 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
加快推進一批重大水源工程。推進臺州朱溪水庫、紹興湯浦水庫擴容、安吉老石坎水庫擴容、寧海清溪水庫、慈溪慈西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加快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實施嘉興域外配水(杭州方向)、溫州甌江引水、舟山嵊泗大陸引水、麗水市灘坑引水、舟山本島水資源優化利用等12項重點引調水工程,爭取開工浙北太湖引水、浙中城市群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實施洞頭陸域引調水、岱山磨心水庫及河庫聯網等縣級城市引供水工程。 謀劃研究一批跨區域引調水工程。推進浙江沿海水庫鏈連通、環杭州灣南翼新區供水一體化、浙北水庫群聯網聯調、錢塘江南北源溝通等跨區域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明確工程總體方案,謀劃推進浙西南五大水庫連通工程。 |
(六)幸福河湖工程
幸福河湖建設是我省“十三五”美麗河湖建設的升級版,按照“美麗河湖+”的理念,編制幸福河湖建設行動計劃,建立幸福河湖評價指標,完善幸福河湖建設的頂層設計,開展重要河湖生態健康評價。推進錢塘江、甌江、苕溪、大運河等八大水系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結合新建干流堤防、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建設幸福河湖示范段,對已有干流堤防實施生態化改造,形成主要江河湖泊的幸福河湖引領帶;推廣建德等地以縣域為單元創建幸福河湖的試點工作,結合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打造30個幸福河湖試點縣,形成100條左右由主要脈絡向次級網絡傳導的幸福生態廊道;發揮幸福河湖建設的綜合功能,結合水利風景區建設,在江河水系匯集、水陸交通方便、城鄉人口集聚、具備產業發展潛力的濱水空間,營造功能綜合、親水便捷的重要節點,成為我省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千顆明珠”。實施“百江千河萬溪”水美工程,貫通從源頭到河口能漫步、可騎行的濱水綠道,全省城鄉基本普及15分鐘親水圈。到2025年,建設親水岸線5000公里,完成15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
專欄六 幸福河湖工程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河湖治理工程。實施嘉善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和示范區藍色珠鏈工程,打造幸福新水鄉樣板。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開展錢塘江、甌江、苕溪、大運河、甬江等流域水生態修復,實施寧波清水環通、衢州幸福水岸、麗水碧湖平原、建德壽昌江、蘭溪赤溪游埠溪等重點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整體推進流域面積50~3000平方公里中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河長3000公里。 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開展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工程建設,積極爭取全國試點,創建“水美鄉鎮”500個。 水土保持工程。實施重要水源區、重要生態廊道區、沿海生態防護帶水土保持項目;實施重點片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低山丘陵農林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0平方公里,開展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實施水土保持監測站網等“五提升”工程。 |
(七)數字水利工程
建設數字水利工程,提升信息感知處理能力,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是深入推進水利數字化改革的基礎。
“十四五”期間,加快水利“新基建”建設,結合工程帶信息化等形式,推進北斗衛星、無人機、無人船、視頻AI等先進技術和裝備運用,提升水利感知能力和覆蓋率。提升水文感知能力,優化站網布局、完善監測功能,提高新安江庫區、八大流域干支流匯合口等重點區域的水文監測能力,加強與相鄰省份的協同共享;結合工程建設完善水文監測設施,全面掌握我省出入太湖、省際邊界、入東海等的水量情況;實施已建水文測站現代化改造,持續完善預報站網。提升工情感知能力,高標準布設結構安全、運行狀態等工程感知設施。提升水資源及河湖監測能力,實時掌控用水戶取用水量,動態監測生態流量,實現水域、河道地形、河湖岸線的實時動態監測。提升數據處理能力,依托數據超算中心提升水利海量數據分析處理效能,實現高性能計算資源“云共享”。
專欄七 數字水利工程
水文測報。新建干流、主要干支流匯合口、水庫出入庫、沿海濱湖五大平原口門、杭嘉湖平原出入太湖(省界)、重點引調水工程等流量站254個,新建產業集聚區和鄉鎮中心區河道、大中小型水庫、千島湖庫區、沿海河口水位(潮位)站1261個,新建山區行政村中心區、山洪災害影響區、暴雨集中區雨量站665個;改建各類水文測站3700個;新增省級報汛站116個,新增江河水庫預報站54個,新建和完善196個站點預報模型。 水利工程監測。開展大中型水庫、1000公里海塘、300公里堤防的滲流、變形等自動化實時監測,實施閘門控制自動化提升,有重點防洪任務的水利工程運行工況監測全覆蓋;推進3200座小型水庫視頻監控建設,開展1000座小型水庫滲流、大壩表面變形實時監測;千人以上農村供水工程監測全覆蓋;完成20個大中型灌區骨干渠道水位、流量自動化監測提升;開展630個高壩山塘視頻監控、水位實時監測;完成1200座農村水電站生態流量自動監測改造;完成2000座萬方以上山塘信息化建設。 水資源及河湖監測。開展2400個取水量1-5萬方自備取水戶在線實時監測;新(改)建42個河湖生態流量監測站,新建水源地水質站102個、省級水質站91個,優化布設27個水生生物監測站;實施六大河口等重要江段地形監測。 |
(八)鄉村振興水利工程
..........................................
附件:《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